天津资讯 社保 办事指南 车主关注 旅游 交通 教育 专业 办理指南

天津大学

[切换城市]
天津站> 天津教育> 天津大学> 天津大学信息

天津大学

英文名:TianjinUniversity 简称:“天大”,“天津大学软件学院”,“TJU”,“英:TJU” 所在地:天津 院校代码:10056 类型:文科类/理科类/理工类/工科类/985/211/考研院校/研

985工程211工程教育部直属院校研究生院校自主招生2011计划
  • 天津大学招生简章

天津大学2019年艺术类招生简章2020-01-07
天津大学2019年艺术类招生简章一、报考条件1.符合2019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考试报考条件及专业体检要求,热爱艺术事业,具有一定的绘画艺术基础;2.参加高考所在省(自治区、直辖市)省级招生考试机构统一组织的美术类专业考试,成绩达到省统考本科合格分数线,取得美术类专业省统考合格证;3.在高考所在省(自治区、直辖市)省级招生考试机构办理高考报名手续并参加全国高等学校统一招生考试,外语语种为英语;4.身体健康,符合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招生体检工作指导意见》及我校专业学习的要求,非色盲、色弱;5.符合教育部和省级招生考试机构规定的其他艺术类报考条件。二、招生专业与计划招生专业天津河北山西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江苏福建江西山东河南湖南总计环境设计364232 --2224-- 333动画685244222345350注:各专业分省招生计划数以各省级招生考试机构公布的院校招生计划为准。三、录取原则1.对符合报考条件且被省级招生考试机构投档到高校的考生,不分文理科,综合排序,择优录取。若考生所在省(自治区、直辖市)严格区分文理科计划进行录取,则按文理科计划分别排序。2.考生美术类省统考成绩须达到总分80%(含)以上,高考成绩须达到生源省份艺术类本科录取控制分数线且不低于同科类第一批次控制线的80%(四舍五入取整),高考英语成绩须达到70分(含)以上(英语满分不为150分的,按照满分150分依比例折算)。对于合并本科批次的省份,“第一批次本科录取控制分数线”按相关省(自治区、直辖市)省级招生考试机构确定的相应最低录取控制分数线执行。3.高考成绩和美术类省统考成绩均达到我校要求的考生,可同时报考我校环境设计和动画两个专业,按照综合分由高到低进行排序录取:综合分=(省统考成绩/省统考总分+高考成绩/高考总分)*100如果综合分相同,优先录取高考成绩(含政策性加分)较高的考生,高考成绩相同,优先录取高考实考分高的考生,以上均相同,依次优先录取英语、语文、数学成绩高者。4.对于有统一投档规则和录取规则要求的省(自治区、直辖市),按照相应省(自治区、直辖市)要求执行。四、其它1.入学:新生报到时,必须携带艺术类省统考成绩单和我校录取通知书,按入学通知中的各项要求办理报到入学手续。艺术类专业的学生入学后不可转专业。2.复查:教育部文件规定,新生入学后,学校根据招生政策和录取标准进行体检与复试,经查实属替考、违规录取、冒名顶替入学等违规情况的,一律取消该生录取资格,不予学籍电子注册,并通报考生所在地省级招生考试机构倒查追责。3.学费:根据国家和天津市有关规定,我校环境设计专业学费标准为12000元/年,动画专业学费标准为15000元/年,学制均为四年。如遇国家和天津市收费标准调整,则我校执行新标准。4.本招生简章由天津大学招生办公室负责解释。教育部相关规定若有调整,则以教育部最新公布的政策为准。五、联系方式联系地址:天津市津南区海河教育园区内雅观路135号天津大学(北洋园校区)行政服务中心(杏荪楼)A116室,天津大学招生办公室。邮政编码:300354招生办公室咨询电话:022-27405486,传真:022-27401800环境设计专业咨询电话:022-27404491转801或022-27402724转2115动画专业咨询电话:022-27401781纪检监督电话:022-27403794天津大学招生办公室2019年3月 详情
天津大学强基计划培养方案(工程力学)2021-01-20
本专业面向智能科技、先进制造、深海深空、新能源、新材料等前沿科学领域,坚持“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学研融合,创新引领,面向未来”的新工科教育理念,实行厚基础、宽口径与个性化培养,为社会输送具有“家国情怀、全球视野、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研究型卓越拔尖人才。 一、基本情况1、专业简介自1895年北洋大学成立伊始就设立力学基础课程,为我国近代工业技术发展培育人才;1920s时任校长茅以升开展桥梁结构和材料力学教学和研究,建立国内首个力学实验室;1930年时任校长张国藩开始湍流理论研究,1956 年成立流体力学实验室并建立两座风洞,为我国海洋工程、航空航天等工业的发展服务。1956年筹建了力学专业,主要服务航空航天,学制5年。 1983年成立力学系,1985年应用力学专业改为工程力学专业。1997年获批力学学科首批博士点、博士后流动站,为我国汽车、国防、航空航天等相关专业培养了大批力学专业人才。首批获得国家级教学示范中心(2007年)和国家级教学团队(2008年),承担14个国字号教育教学项目,6次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一、二等奖。2019 年校友会中国顶尖工程力学专业排名第5(世界高水平专业),2019年入选首批国家“ 双万计划”,获批“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单位。在2016年最新一轮学科评估中进入A类,综合实力名列全国前茅。2、特色方向天大力学面向国家和行业需求,服务航空航天、装备制造等重大科技工程,辐射机械、能源、土木、环境、生物、材料等交叉学科。特色研究方向包括高超速空气动力学、实验固体力学、重大装备故障诊断、非线性动力学与控制、波动力学、智能超材料与结构、先进功能材料、热流体、湍流实验力学、海洋动力与环境力学、生物力学等。二、培养目标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和世界科技前沿,培养具有扎实数、力基础和创新思维方式、掌握工程分析方法和先进实验手段、精通工程科学理论,具有国际竞争力,达到行业领域新需求的复合型、多面型创新领军人才。在学期间实行本研衔接培养,单独制定培养方案,实现拔尖人才快车道。毕业后能在机械、航空航天、能源、土木水利、交通、船舶、环境、海洋、材料、化工等行业从事科研、技术开发或大型工程计算及设计、管理工作,还可到工科院校从事教学与科研研究。 三、毕业学分要求及授予学位本科阶段学制4年,本硕衔接学制5-6年,本博衔接学制7-8年。本科阶段学分:160+X(X为通识教育任选学分)授予学位:工程力学(工学学士)学位,或工程力学(工学学士)学位+相关研究生方向(工学)硕士或博士学位。 四、培养方式(1) 培养目标 ─ 扎实数力基础,创新实践能力,拔尖领军人才(2) 课程设置 ─ 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能力拓展课、PBL+RBL(项目式+研究式创新实践)课、人文修养课、模块化课程、国际化课、本研衔接课等,进阶式提升专业知识与创新能力(详见后述)。(3) 小班教学 ─实施“小班授课”, 开展精英式培养;实行“PBL+RBL项目实践”,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研讨、解决复杂科学和工程问题的能力。(4) 双导师制 ─“书院导师+学术导师”个性化培养:每位同学均配备高水平学术导师和书院学习导师,营造良师益友氛围。(5) 一流平台 ─ 学科交叉通融、资源内联外引、国内国际联培:超万平米力学国家级实验示范中心、共享基础实验室与未来科学实验室(结构基因、人工智能、虚仿技术、深度挖掘、未来材料等)全部对强基计划学生开放,激发创造性思维,为拔尖人才培养提供重要的创新实践平台;制定个性化培养方案,以“力学+”为载体,实行多模块主/辅修制,鼓励学生选修交叉学科方向,增强创新能力。(6) 本研衔接 ─ 特区培养,本硕博衔接直通车:实行特区化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以工程项目制进行创新训练和能力培养,接轨国际化教学,创新思维训练,大三年级进入本硕博衔接通道。 五、 课程设置1. 公共基础课程包括:工科数学分析、数理方程、张量与场论、大学物理、量子力学、电气工程、电工电子等、计算机软硬件、外语等公共基础课程。2. 专业基础课程包括:力学基础课程:力学是工程科学的基础,理论力学、材料力学、流体力学、热力学、有限元法等课程涵盖了机械、能源动力、航空航天、土木、材料等领域的基础理论。实验系列课程: 力学进阶实验、工程振动与测试、流动显示与高速摄影、工程测试及传感技术等课程架起了大学学习与工程应用的桥梁;3. PBL+RBL创新实践课程包括:大学生创新实践计划(PSIP)、大学生研究创新项目、项目制科研训练计划等课程,塑造创新能力、培养科学巨匠。4. 人文修养课程包括:新工科通识教育、中文交际与写作、思维培养与沟通表达、前沿讲座、诗情画意谈力学等课程。5. 模块(任选)系列专业课程包括:工程测试与大数据分析、工业与环境流体、动力学与控制、航空航天工程、先进材料、桥梁隧道工程、新兴与交叉等模块课程。 5.1 工程测试与大数据分析模块:复合材料力学、弹性力学、工程结构分析与测试、实验力学、工程大数据分析与数据挖掘,工程传感测试基础、信息物理系统与应用课程使复杂系统工程问题迎刃而解;5.2 先进材料模块:波动理论、连续介质力学、先进材料导论、细观力学、材料微结构设计、断裂力学与材料失效等课程。5.3 动力学与控制模块: 随机振动、分析力学、非线性振动力学、振动模态分析与结构动态设计课程帮你掌握高铁、航空发动机安全运行的核心秘密;5.4 航空航天类模块:空气动力学、航空航天概论、边界层理论、流动稳定性、高温气体动力学、航空航天系列实验课程给你插上空天飞翔的翅膀;5.5 工业与环境流体类模块:粘性流体力学、湍流理论、水波动力学、环境流体力学、计算流体力学等课程,从大气、海洋到飞机、潜艇,只要与流动有关都能在这里找到答案。5.6 桥梁与隧道模块:结构力学、工程结构分析软件应用、桥梁振动力学、桥梁结构检测原理与技术等课程。5.7 新兴与交叉模块: 信息与图像处理技术、微纳米材料力学性能与表征、细胞力学、生物力学与仿生、人工智能与大数据分析课程助力智慧大脑,探寻微纳世界和生命科学的奥秘;6. 本研衔接课程:复合材料力学、粘性流体力学、常微分方程与运动稳定性、高等实验固体力学、稀薄气体动力学等众多课程,实现本研无缝衔接直通,人才培养驶入快车道。 六、配套保障(1)师资保障:授课教师和个人导师包括院士、长江学者和杰青等国家级教授、“教学名师奖”获得者、国家级教学团队和企业高级专家。本专业名师云集,拥有两院院士4名,外籍院士2名,教学名师6名,长江学者、杰青等国家级学术领军人才、知名专家三十余名。(2)政策保障:特区政策保障本硕、本博衔接培养,设立研学和留学基金,支持学生科创活动,资助长短期出国留学,提供各类奖助学金等。(3)体系保障:从第三学年起执行本硕或本博(3+1+N)衔接培养,本科和研究生课程与学分互认,可提前进入研究生阶段学习。(4)资源保障:国家级教学中心、重点实验室、重大/重点科研项目等资源全部对学生开放。详情
天津大学强基计划培养方案(数学与应用数学)2021-01-20
一、基本情况1.专业简介(一)学科基础天津大学的数学教育始于1895年建校之初,数学专业独立建系始于1946年。近年来,数学学科水平和学术声誉突飞猛进,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首批入选国家“双万计划”,获批建设国家一流专业。2018软科数学学科排名全国第15,是前50名高校中进步最快的,并于2019年进入QS世界排名前400。本专业师资力量雄厚,其中院士、长江、杰青、领军人才为核心的国家级人才11人,教授26人,为专业教学的核心团队。现有在校生本科生370人、研究生201人。本专业高度重视人才培养,教学成果频出,教改项目“全面提升大学数学教学质量的机制研究与实践”曾获天津市教学成果一等奖,《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入选2018年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学生数学竞赛成绩居于全国前列、天津第一,是支撑天津大学新工科建设改革探索的骨干院系。本专业科研实力雄厚,高质量论文持续攀升,论文发表数量连年增长,并形成了科研与教学的良性互动和有力支撑。近三年获批自然科学基金数学项目数位居全国第5,其中,2018年重点项目占全国数学重点项目2/17,2019年还获批了全国第9个数学创新研究群体。(二)培养模式经过几年的努力,尤其是依托本专业求是数学班的试点改革探索,基本形成了具备天大特色数学基础人才培养新模式。在生源入口尝试面向全校所有专业(含数学)新生二次选拔,在培养环节坚持小班化、导师制和个性化培养,通过主修专业确认机制、学分制教学运行模式,为优秀学生的择优选拔和双向流转奠定了基础。在毕业出口强化资源配置,全力提升深造率。2.师资队伍天津大学数学学院现已形成了院士为首、长江杰青等为骨干、四青人才为支撑的师资核心,确保大师办学。国际水平的研究团队涵盖组合数学、代数几何、数论、概率统计、控制优化等数学主要研究方向。现有专业教师中80%为45岁以下,70%具有长期海外学习或研修经历,胜任英文数学课程教学。年富力强精干教师为班主任、学业导师、学术导师等书院导师团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新鲜血液。二、培养目标及培养要求1.培养定位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面向我国战略需求和国际数学发展前沿,凝结卓越数学家集体智慧,打造集学习、研究、生活为一体的书院制现代数学学堂,培养具有殷切家国情怀、远大学术志向、深厚数学功底、卓越创新能力和广阔国际视野的未来数学家。根据“标准严起来,课业难起来,学生忙起来,效果实起来”的指导思想,“强基计划班(求是数学班)”根据天津大学“3(本科课程)+1(贯通课程)+N”本博衔接培养模式,制订数学拔尖人才四年制培养方案。2.阶段性考核和动态进出优中选优,保证生源质量。通过“强基计划”,在各省重点中学中提前宣传、选拔具有突出数学潜质的学生,通过自主招生等途径录取;通过现教、现学、现考现代数学内容、综合面试等手段,考察学生学习能力、发展潜力和兴趣志向,择优录取合计约30名对象进行精英化预培养。有进有出,科学鉴才育才。学籍动态管理,以“强基计划”录取的学生,全部纳入到求是数学班,并且实行求是班、平行班双向流转。每学期,根据数学拔尖人才培养委员会确定的遴选标准,对平行班申请人和求是班在学生学业成绩、平时表现进行综合考核,宁缺毋滥,实现高频度、高淘汰的调整,合理施加研修压力,激发学生危机感和主动性,确定最终培养对象不超过20人。不同阶段分流学生可转入平行班,或转为申请攻读硕士研究生。3.本硕博衔接的办法贯彻本博衔接,按照一体化培养原则,对标本硕博理论基础,一体化设计培养方案和培养模式。实现四“贯通”——培养方案贯通、课程体系贯通、运行模式贯通、导师指导贯通。打破本博身份壁垒,学生可根据能力及兴趣在本科学习阶段研修研究生层次的课程。在高年级进行博士生资格确认,同时由学术导师指导制定个性化衔接培养方案。目标升级,直通博士培养。深化“一制三化”,因材施教。由学术导师、学业导师、班主任、辅导员等组成书院导师团,根据学生特点志向制定个性化研修方案。大四按照“申请-审核制”确认直接攻读博士的资格。允许数学能力突出的学生提前攻读研究生。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建立数学人才成长数据库。三、毕业要求及授予学位完成本科阶段培养方案的要求,可以授予学士学位。进入本-硕-博培养模式的学生,可以进入硕士-博士学位攻读阶段。在前述基础上,完成硕士学位培养方案规定学分要求,以及硕士学位论文,可以授予硕士学位。达到博士学位授予条例要求,并在前面修读课程基础上,完成博士学位课程的学位基础课程的学习,可以授予博士学位。四、培养方式 激发创新能力。在数学教学中坚持以问题为导向,通过介绍经典问题的历史由来和解决过程,培养学生利用数学语言描述问题、利用数学方式解决问题的思维习惯,通过大量练习培养学生的几何直观能力、分析问题能力、逻辑推导能力、计算证明能力,通过自主讨论班和科研实践等途径锻炼学生主动自我学习的习惯和正确提出问题的能力。创新教学方法。在课程体系设计中,优化学分总量,增加课程难度,提高考核区分度。在知识点讲授中,注意介绍历史背景,理清思路脉络,便于学生深刻理解数学内涵。在教学过程中,利用讨论班等强调互动和轮转的教学形式,锻炼学生主动思考能力,强化学习效果。鼓励学生根据学术兴趣选择讨论班、研修方向、实践课题组和相关竞赛,自主探索和主动学习,激发学生触类旁通、融会贯通的能力。步入科研实践。每位学生可选择一名学业导师,就课业问题与学业方向进行咨询和辅导,协助其个性化发展。中心科研项目向学生全面开放,使学生能够在课题组得到科研氛围的熏陶和锻炼,通过合理难度的科研实践,可确定最终学术导师,逐步形成学术道路的规划。促进交叉融合。依托应用数学中心数学与生物、流体力学、医学、人工智能等各学科的交叉项目,学生可在科研实践中历练融会贯通能力。强化国际合育。通过国内外优质教育资源融合,培养学生国际视野和建设未来世界的责任担当。在第三学年鼓励学生到世界排名13位的新加坡国立大学数学系或具有相近水平的国际高水平大学进行交流学习,研修3-4门专业课,拓展国际视野。同时,邀请国际顶级学术大师讲授短期课程、参与讨论班。支持和鼓励学生同导师一起参加国际会议,接触数学前沿知识、拓展国际视野。集于大成,打造数学学堂。建立应用数学中心和书院模式一体化管理机制。教师深入书院,实现师生共处、学生互助、教学相长。往来无白丁,谈笑有鸿儒。世界知名的数学名家触手可及,交流讨论的粉笔黑板随处可见。依托中心频繁的学术交流和研究氛围,营造“浸” “养” “熏” “育”的育人氛围。五、配套保障人才培养的条件保障。1. 组织保障大师挂帅实施顶层设计,狠抓人才培养关键环节。成立由若干国家级人才组成的人才培养基地建设委员会,重塑天大数学人才培养质量观,重构天大数学人才知识体系。制定求是班培养方案、学生遴选标准,修订教学大纲,选择授课教材,讲授专业课程,培养导师团队,亲自指导学生。团队作战确保质量控制,落实育人标准培养方向。教学研究部聚焦课堂教学质量提升,讲课说课培训青年教师。各教学团队定期研讨教学方法,归纳总结教研经验。教学督导组开展动态监督,形成了自上而下、上下联动的闭环反馈。党员带头承担骨干业务,落实师德师风,确保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2. 师资保障以“强基计划”为基础的求是数学班,配备了高水平授课教师,国家级人才授课率100%,国家级人才授课门数占专业课的76.5%。教学团队带头人均为国家级人才,夯实学生理论基础。学业导师汇聚了离散数学、代数几何、概率统计、控制优化等方向的青年骨干教师。学生从大一开始就可接触名师言传身教,引导学生尽早走上学术研究道路。求是数学班班主任均由来自于美国芝加哥大学、北京大学等国内外名校的基础数学方向骨干教师担任,同时形成包含不同研究方向的书院导师团,均面向本科生开设课业讨论班、“青年下午茶”等学术交流谈心谈话活动,以期教学相长。图1国家级人才开设专业课情况3. 政策保障“求是数学班”推荐免试研究生指标占数学学院推免生40%。在成绩合格,达到相关考核规定基础上,推荐直接进入本-硕-博培养模式。在第三学年,求是数学班鼓励到新加坡国立大学数学系或具有相近水平的国际高水平大学进行交流学习,研修3-4门专业课,拓展国际视野。详情
天津大学强基计划培养方案(应用化学)2021-01-20
根据《教育部关于在部分高校开展基础学科招生改革试点工作的意见》(教学〔2020〕1号)等文件要求,加强强基计划招生和培养的有效衔接,特制定培养方案如下。 应用化学 专业一、基本情况1. 专业简介天津大学化学学科历史悠久,1911年天津大学的前身——北洋大学就设立了化学学科。新中国成立后,1951年成立了化学系,1952年院系调整时并入化学工程系,1983年复建化学系。1986年为适应国家建设需要和学科分布要求,设立了“应用化学”理科专业。1996年~2007年间,先后建立了化学各二级学科硕士点、博士点、一级学科博士点和博士后流动站。2009年应用化学专业被评为国家级特色专业。2017年,化学学科入选教育部“双一流”建设学科,同年成为天津大学进入ESI全球前1‰的三个学科领域之一。2018年,在理学院理科试验班(理化)大类招生与培养的基础上设置了“侯德榜化学英才班”,探索对优秀学生的专门化、特色化培养。应用化学专业发挥天津大学新工科集群优势,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培养化学及相关交叉学科领域高层次拔尖人才。注重对学生家国情怀、全球视野的塑造和培养,依托化学、化工、材料、环境等化学相关学科领域的国家重大项目、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级教育教学和科研创新专家人才,实施对强基计划学生的引领和培养,通过进一步夯实数理化基础、加强化学思维训练和创新意识与能力培养,来达成人才培养目标。近年来应用化学专业和化学学科聚焦国际学科前沿和国家重大发展战略,形成了分子聚集态科学、光电功能材料、有机光电材料与器件、能源催化材料与技术、新分子生化反应设计与生物合成、纳米光子学与响应性智能材料、高效分离与识别介质与技术、化学理论与机制研究等一批在国内外有重要影响的特色研究方向。未来还将继续探索多学科交叉融合,瞄准学科前沿领域和国家重大需求,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水平人才。2. 师资队伍专业师资力量雄厚,现有教授44人,副教授42人。其中中科院院士2人,国家级教学名师1人,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3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4人、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5人,教育部新(跨)世纪人才3人。天津市教学名师5人。专任教师中99%的教师具有博士学位,超过86%的教师具有海外研修经历,45岁以下中青年教师占比超过60%,形成了一支高学历、年轻化、国际化的教师队伍。化学系每年还从全球范围内吸纳具有不同学科背景、有发展潜质的青年学者加入教师队伍,近两年通过“北洋青年科学家论坛”引进长聘教授6人,长聘副教授4人。教学名师、各类高层次人才、教授、副教授100%为本科生上课,高水平的师资队伍为应用化学专业人才培养提供了保障。3. 教学及科研条件资源平台应用化学专业拥有良好的硬件和软件资源,以及科教协同育人和国际化合作育人资源,为强基计划人才培养提供了重要支撑。硬件方面,建有“化学化工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天津大学)”和“化学化工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天津大学)”。中心建筑面积15500 m2,设备台数1820台,总值1900万元,每年学校投入经费130万元。中心有40个本科生实验室,每个实验室的面积为120 ~180 m2,配备有电视、电脑等多媒体教学设施,可以同时容纳25个班的学生进行实验教学。化学系还建有5个大型仪器室、综合实验室和创新研究实验室,为学生提供开展化学创新研究训练的条件。软件方面,化学系先后建成国家级基础课程教学基地和教学团队、天津市级基础化学实验教学团队,建设了物理化学、无机化学、有机化学3门“国家精品课”和“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2018年无机化学获评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2019年,物理化学和大学化学在线课程由学校推荐参加国家级在线开放课评审。一流的教育教学资源能很好地满足强基计划人才培养需要。化学系教师先后编写出版立体化系列教材及配套教辅书18套、电子教案4套、数字化网络资源8套。其中,《物理化学》和《无机化学》是 “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国家级规划教材,《有机化学》是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物理化学》(第六版,2017)、《无机化学》(第五版,2018)和《有机化学》(第六版,2019)三套教材3年发行量超过48万册,为学生培养奠定了良好基础。科教协同与国际化合作培养方面,专业积极利用国内外优质教育资源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目前与包括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美国佐治亚理工学院、新加坡国立大学等10余所境外高校开展了多种形式的联合培养本科生项目。还与国家纳米科学中心、中科院理化研究所等国内知名科研院所签订了科教协同育人协议。科研院所通过设立专项奖学金、提供科研实习机会等,深度参与本科生和研究生的培养。此外化学系还畅通了国内、国际硕士生双向交流通道,这也为强基计划的实施提供了国际化的培养平台。二、培养目标及培养要求应用化学专业面向化学、化工、新能源、新材料等化学相关领域的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培养具有家国情怀、全球视野和社会责任感,具备先进科学理念、宽厚扎实的化学基础、突出的实践能力,能在化学及应用化学、化学相关交叉学科领域独立地、创造性地开展科学研究、技术创新及管理工作的高层次人才。应用化学强基计划学生采用 “3+1+N”模式,进行本-硕-博衔接培养,其中“3” 为本科阶段,“1”为本科-研究生衔接过渡期,“N”为研究生阶段(N34),培养过程中视学业完成情况可获得学士、硕士或博士学位。毕业生的素质能力要求和分阶段衔接培养计划如下:1. 毕业要求(1) 品格:具有家国情怀、国际视野,在实践中能够正确认知自我,知行合一,激情自信,面对困难时具有坚韧不拔的意志。(2) 思维:具有创造性、批判性、系统性和多学科交叉创新思维,能探索发现事物的本质联系和规律。(3) 分析问题:应用数理化的基本原理分析、识别、表达复杂化学问题,并获得有效结论。(4) 研究能力:利用所掌握的化学知识、原理和研究方法,开展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5) 使用现代工具:能选择、使用适宜的技术方法、资源和现代信息技术工具,解决复杂科学问题。(6) 环境与可持续发展:能正确理解和评价化学研究过程及成果对环境、社会可持续发展带来的影响。(7) 职业规范:具备人文社会科学素养,能够在科学研究和工程实践中理解并遵守职业道德规范。(8) 个人和团队:个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团队意识,能在多学科背景下的团队中充分发挥个人的作用。(9) 沟通:能够就复杂科学问题与同行及社会公众进行有效沟通,准确传递信息并回应指令。具备一定的跨学科、跨文化沟通交流能力和国际合作能力。(10) 终身学习:笃信好学,能适应社会和个人职业发展需要,自觉、自主地进行终身学习。2. 阶段性考核和动态进出办法对强基计划学生实行个性化培养和开放式动态管理。大学第一年实施通识教育,夯实数理化基础,培养基本的实验动手能力。第二、第三年,在个性化培养方案指导下学习化学专业理论知识,参加实验训练和探索性实验项目,培养化学思维,强化实践能力。其中大学第二年经过实验室轮转和师生双向选择,确定学业导师并进入课题组,开始接受科研训练。大学第四年是本-研衔接阶段。学生可选修研究生课程,在导师指导下系统地开展科研工作,也可通过多种途径参加海外交流学习和实践,或者到与我校开展联合培养的科研院所实习,通过多种方式进一步提高专业知识、能力和水平。分流办法:以强基计划人才培养目标为指导,对学生的思想道德品格、专业志向、学科兴趣、学习及科研能力进行综合评价,兼顾学生的个人意愿,实施分阶段考核和动态进出管理。在每学年末设置考核节点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未达到强基班培养要求的学生,如出现挂科、学分未达到培养方案要求的80%、出现其他严重问题等,将直接分流到普通班。另外采用同样的评价指标,从本专业其他班甄选10%的优秀学生,与强基班中排名后20%的同学进行流转考核及动态进出,强基班的规模维持不变。第三学年结束时留在强基班的学生进入本-研衔接,其他学生按照相应的培养方案参加毕业设计。进入研究生阶段后,按照现有研究生管理体系进行培养和考核。教学管理委员会对学生的学业成绩和科研表现进行综合评价,不适合继续进行后续培养的学生,允许其在满足硕士毕业要求的前提下,参加硕士学位答辩。三、毕业要求及授予学位【本科毕业】(获学士学位)完成本科阶段的学习,获得毕业所需学分:140+10+8,在品格、思维、知识、能力、视野等方面受到全方位的培养与锻炼,具备了在化学及相关学科独立开展工作的能力,参加毕业设计(论文)工作并通过论文答辩,授予学士学位。【研究生毕业】(获硕士学位)完成硕士阶段课程学习,获得毕业所需学分:166+10+8面向化学学科未来发展重要领域,依托科研平台和科研项目确定研究课题,就所选课题开展深入系统的研究工作,取得优良的成果。达到硕士毕业要求,通过学位论文答辩,授予硕士学位。【研究生毕业】(获博士学位)完成博士毕业所要求的课程学习,获得学分:177+10+8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依托大型科研平台、重大科研项目确定研究课题,就所选课题开展系统而深入的研究,取得突出的创新性研究成果,达到博士毕业要求,通过学位论文答辩,授予博士学位。四、培养方式设置个性化培养方案,实行学分制管理。尊重学生的学科专业兴趣,引导其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确定未来发展方向,为其量身订制个性化的培养计划和方案;实行学分制管理,打破学科和专业限制,允许学生在全校范围内选课,也可以去其他学校选课,或者专门聘请教师开课。贯彻名师引领、导师制培养。聘请学术大师、教学名师、高层次科研人才参与学生培养工作,开出高阶性特色课程,担任学业导师,对学生进行全方位、全过程的指导与培养。实行小班化教学、小班化管理。强基计划学生单独编班,由教学名师和骨干教师讲授基础课;请化学及相关学科高层次人才讲授专业必修课,并结合学科前沿与个人科研方向开设高阶选修课;增加全英文课程的占比;提高选修课的学分比例,满足不同专业方向学生在知识、能力发展方面的需要。突出科学研究的育人作用。利用化学及相关学科国家级教学基地、实验教学中心等一流教学资源,推动学生开展创新性实验研究;依托我校强大的化学、化工、材料学科群的科研实践平台,为学生提供一流的实践机会;借助国家2011计划天津化学化工协同创新中心、国家级和省部级重点实验室、承担国家重点项目的课题组的科研资源,培养学生的基础学科创新研究能力。促进科教协同育人,培养国际竞争力。校内,发挥分子+研究院、AIE研究院等化学相关科研院的平台和人才优势,拓宽应用化学强基计划人才的专业发展方向;校外,进一步加强与国家纳米技术中心、中科院理化研究所、中科院化学所等科研院所的合作,推动联合培养本科生和研究生向纵深发展,并寻求与更多的科研院所开展科教协同育人合作。应用化学专业与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美国佐治亚理工学院、新加坡国立大学、南洋理工大学等10余所国外知名高校开展了多种形式的本科生联合培养项目。此外,将通过资助学生参加国际会议、赴国外进行本科毕业设计、参加暑期研修、短期国外实践等,提高学生国际化视野、沟通交流能力与竞争力。五、课程设置从人才培养目标出发,构建适合学生未来发展的课程体系,通过灵活多样的模块化课程来满足不同专业方向学生的需求。1. 通识教育课程包括思想政治理论课,体育与健康课,数学、物理和计算机课程,外语课,军事类课程以及法律、经管、社会类,文学、历史、哲学类,艺术类和新工科类等模块化课程。学生通过均衡选课来拓宽视野、避免偏狭,培养独立思考与判断力、社会责任感和健全人格,提升艺术与人文综合素养。2. 专业教育课程由大类基础课、专业核心课、专业选修课、实践教学课程组成。大类基础课包括力学、电磁学、无机化学、实验室安全技术。核心课程包括分析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现代仪器分析、高分子化学、物质结构、生物化学。这些课程体现了化学教育的核心内容,是学生具备专业基本素质和解决化学问题所必需的课程。专业选修课中,除了开设高等有机化学、表面化学、高分子物理、材料物理与化学(纳米科学入门)、有机光电子学、金属有机化学、精细有机合成化学、计算化学基础等10余门化学类选修课之外,还开设了工程制图基础、化工流体流动与传热、工业化学基础等交叉学科选修课。学生可从中选择适合自己专业方向的课程进行学习。选修课要求学分不低于28.5。实践教学环节课程包括物理实验、四大化学实验等专业基础实验课,以及综合化学实验、化学课程设计与实验、计算机实习、化工过程虚拟仿真实习等高阶实验课,通过循序渐进的实验和实践训练,逐步培养学生化学研究动手能力。3. 特色课程 (1) 化学素养类课程,如化学与社会、化学的今天和诺贝尔奖评价、改变世界的化学分子及发明创造方法论等,这些课程引导学生从化学的视角重新认识世界,并寻求利用化学来改造世界、为人类服务。(2) 研究创新类课程,包括化学研究与训练Ⅰ和化学研究与训练Ⅱ,以及本科生科研训练。这类训练课为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开展科学研究提供支持,可有效提升学生的化学研究能力和水平。(3) 创新创业训练及课外实践,包括创新课程、创业实践、学科竞赛等,旨在鼓励学生更深入体验创新过程,体会化学对社会与人类的贡献与影响。六、配套保障1. 组织保障强基计划的实施与人才培养工作由学校有关部门统筹管理。教务处、研究生院、学工部、校团委协同相关部门,负责完成顶层设计、政策支持、激励保障、质量跟踪等工作。理学院和化学系建立“管理委员会”、“教学指导委员会”和“导师团队”三位一体的强基计划学生培养管理保障体系。管理委员会负责制订人才培养的政策措施,统筹各类教学资源,为强基班学生提供一流的师资条件和一流的学习条件,创造一流的学术环境与氛围,并不断开拓新渠道,扩大科教协同育人范围。教学指导委员会负责对教育、教学、实践、科研训练等具体过程实施管理,研讨制定培养方案,遴选导师,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等,通过规范教学过程来保障人才培养质量。导师团队由师德高尚、责任心强、学术造诣高、科研创新能力强、能够坚持“以本为本”的教学名师和高层次人才组成,负责对自己指导的学生进行日常学业管理,引导学生树立远大理想,确定未来发展方向,规划课程学习和实践锻炼,并使学生尽早开始接受科研训练,通过科学研究促进知识学习、实践训练和综合素质的提升。2. 经费与资源保障化学学科是“双一流”建设学科,学校对化学学科人才培养工作十分重视,除基本的教学设备费和业务费外,每年还单独划拨130万元用于改善实验教学办学条件。强基计划实施以后,学校相关的经费支持预计会持续增加,化学系将优先保证强基计划学生在实验、实践、创新训练(参加竞赛、国内会议等)、对外交流等方面的资金投入,并严格做到专款专用。在现有资源基础上,化学学科还将积极为强基班学生争取更多的经费投入。进一步加强与国内外科研院所的合作,为学生争取更多的科研实践机会,提高联合培养奖学金的资助额度和比例。积极联系校友和其他社会资源,针对强基计划设立新的专项奖学金或创新基金。3. 师资保障(1) 实行上课教师遴选制。确保强基计划学生的基础课由教学名师及各教研室的骨干教师承担,教师要有博士学位及海(境)外交流经历。专业课教师则由科研能力突出的各类国家级和市级高层次人才担任。严格执行教师的师风师德规范。(2) 完善学业导师的遴选和评价机制。学业导师要热爱学生培养工作,有丰富的教学和科研经历,有充足的科研经费,指导过研究生,能保证有充足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学生指导工作。优先支持承担重大科研项目、重点课题的教师担任学业导师。学业导师要率先垂范,指导和帮助学生建立学术思维,养成良好学术道德。教学指导委员会负责对学业导师的综合表现进行评价和反馈。4. 政策保障(免试推荐研究生、直博、公派留学、奖学金等方面政策):应用化学专业严格执行学校和学院关于免试推荐研究生、直博、公派留学、奖学金评定的有关政策,针对强基计划下达的推荐免试研究生优惠政策和名额,保证全部用于这部分学生。国内外高校、科研院所针对强基计划设置的专项奖学金和科研基金,也将做到专款专用。在对外交流合作中,向对方重点介绍强基计划,并在相关合作协议中明确列出面向强基计划的内容。对强基计划学生前往国内外一流高校和科研院所攻读硕士和博士学位予以优先推荐。5. 其它激励机制对学习成绩优异的强基计划学生,在条件允许的前提下优先提供更多的奖学金资助,允许其优先选择感兴趣的课题组和研究方向,优先享受一流的科研条件和平台资源。确定在本专业衔接读博的学生,大学第四年起享受研究生科研补助,第五年起按照博士生进行培养,享受有关待遇。对达到毕业要求的研究生,给予提前毕业的机会。 强基计划招生及培养工作严格执行教育部相关政策规定。若遇教育部政策调整,则按新政策执行。本培养方案可能根据天津大学本科教育改革情况有所调整。详情
天津大学强基计划培养方案(应用物理)2021-01-20
根据《教育部关于在部分高校开展基础学科招生改革试点工作的意见》(教学〔2020〕1号)等文件要求,加强强基计划招生和培养的有效衔接,特制定培养方案如下。 应用物理专业一、基本情况1.专业简介,包括办学历史、专业方向,学科特点及学科评估情况天津大学物理学科历史悠久。1946年北洋大学物理系创建,经过1952年院系调整,1977年开始招收“物理师资班”,1979年开始招收应用物理专业本科生。著名的物理学家张国藩、胡刚复、周世勋都曾在天大物理系执教。1980年获得“半导体物理与器件”专业硕士学位授予权,1981年获批“凝聚态物理”专业硕士点,1993年获批“材料物理与化学”专业首批博士点,现为国家重点学科。2006年获批“物理学”一级学科硕士点。目前本专业具有“生物物理”二级学科博士点,“物理学”一级学科硕士点,“材料物理与化学”二级学科博士点,形成了以物理及相关学科为基础的完整本科、硕士、博士生培养体系。2016年,与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共建“严济慈物理学英才班”,科教协同育人,对优秀学生的专门化、特色化培养。应用物理学本科专业被列为天津市十三五“综合投资”规划专业(优势特色),物理学科为天津市重点学科。物理学位居ESI(基本科学指标数据库)排名前1%。曾获国家科学大会奖、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教育部科技进步奖、天津市自然科学奖等多项科技奖励。应用物理学专业以培养厚基础、宽口径的优秀人才为目标,结合天津大学的工科优势和自身学科的科研优势,培养具有扎实的物理学基础和相关应用领域的专门知识(厚基础、宽口径),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创新意识和国际视野,能在物理学科、交叉学科以及相关科学技术领域从事研究、教学、新技术开发与应用及管理工作的人才。本专业拥有以中国科学院院士、国家杰青、优青以及青年千人等高层次人才为骨干的雄厚的师资力量。中国科学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张春霆教授是物理系生物物理方向的创始人,张春霆教授创立的DNA序列的ZCURVE理论为计算机辅助基因诊断提供了理论基础,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期间,物理系生物物理方向建立的ZCURVE-CoV数据库为全国抗“疫”提供了支持。本专业目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六个相关方向,为凝聚态物理、光学、理论物理、粒子物理与核物理、生物物理、量子交叉物理。凝聚态物理学科结合国家和天津市科技发展的需要,在低维薄膜材料与物理、微(纳)米级颗粒材料物理领域开展了二十余年的研究工作,尤其是在薄膜材料的制备与表征方面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在自旋电子学薄膜与物性、纳米复合薄膜与物性、新型金属氧化物功能材料的制备和物性、材料计算与设计等方向开展研究工作。建设有“低维薄膜材料与物理”天津市重点实验室以及“天津纳米颗粒与纳米系统国际研究中心”等科研平台。光学方向围绕光、电及其相互转换的基础物理问题,深入研究能源领域中不同形式能量转换的新机制、新方法和新应用。同时光学方向还在近红外二区生物成像、纳米团簇在生物成像方面的应用等方向开展了相关的研究。理论物理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非平衡态统计、量子信息等内容。粒子物理与核物理方向组建了一支年轻的队伍,活跃在粒子物理、重离子碰撞、原子核物理及交叉学科的热点研究方向。生物物理方向以基因序列为基础,运用数学、物理、化学的概念、理论和方法,以计算机为工具研究生命现象中规律的交叉学科,目前的研究方向有生物信息学(基因识别,基因组结构和DNA序列分析)和药物设计(基于结构的药物计算机辅助设计),目前建设有“天津大学生物信息中心”。量子交叉物理方向依托于“天津大学量子交叉研究中心”,致力于基础和应用量子物理前沿研究,特别注重各分支方向的交叉与融合,优秀人才的引进和培养,从而带动物理学科的整体发展。主要研究方向包括量子场论、引力理论、天体和高能物理理论、凝聚态物理、量子光学和量子信息等。目前量子交叉中心和理论物理、光学、粒子物理与核物理,凝聚态物理等方向均有交叉研究。本学科的特点是以物理研究为基础,在物理相关学科间进行了广泛的交叉融合研究;同时以物理为核心,以国家重大需求为导向,进行了针对性的应用研究(如:生物信息),并获得突出的成果。2.师资队伍物理学科师资雄厚,现有教授23名、副教授26名,其中中科院院士1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1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人、国家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1人、教育部新(跨)世纪人才4人。天津市创新人才推进计划重点领域创新团队1个。教师中曾获得香港柏宁顿(中国)教育基金会孺子牛金球奖(1996)奖(1人)、宝钢教师奖学金(5人)、天津市教学名师1人、天津市优秀教师1人、天津市师德先进个人1人、天津市辅导员素质能力大赛一等奖1人、天津市十佳辅导员1人。全国高等学校物理实验课程青年教师讲课大赛三等奖等教书育人奖1人。教学名师、各类高层次人才、教授、副教授100%为本科生上课,高水平的师资队伍为应用物理专业人才培养提供了保障。3.教学及科研条件资源平台用于强基计划人才培养的教学及科研资源平台如下:(1)学校公共教学资源学校非常重视实验教学设备硬件环境的建设,不断增加教学科研仪器设备的投入。北洋园校区投入使用以来,学校搬迁扩建6个公共基础实验教学中心,新增使用面积超过2万平方米,极大改善了实践教学条件。学校现有7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12个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等教学基地,建有4个国家重点实验室、2个国家工程研究中心、4个国家工程实验室、1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等科研基地。各类基地为教学活动提供了重要保障,也为学生科技活动、创新创业实践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学校教学、科研仪器设备资产总值共计30.28亿元,生均教学、科研仪器设备6.76万元。仪器设备的增加有效保障了教学科研工作的顺利开展,实验室及设备在数量和功能上能够满足了基础教学和相应毕业要求能力培养的需要。学校各级各类实验室、实验中心和研究中心等以不同形式对本科生全面开放,为学生提供充足的实践环境和条件。(2)应用物理专业拥有的教学科研平台目前在物理相关方向建设有天津市低维功能材料物理与制备技术重点实验室,天津大学量子交叉研究中心,天津大学生物信息中心等科研平台、天津纳米颗粒与纳米系统国际研究中心。此外,本专业还和中科院物理所签订了科教协同育人的协议,协议覆盖了本科生阶段和研究生阶段的合作培养。从2016年开始在本科生中设立“严济慈物理学英才班”,进行小班化和导师制培养改革,并以强化基础物理为目标。物理市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拥有8000平米的独立的教学大楼,设备2200多台套,总资产1200多万元。能够为本科生提供从基础物理实验到创新性物理实验等各层次实践能力的培养体系。其他的人才培养平台则主要为相关物理应用方向提供了学生培养的资源。二、培养目标及培养要求本专业培养的本科阶段人才应该具有扎实的数学基础,熟练掌握物理学的基本知识与原理、基本实验技能与技术;受到科学思维和物理学研究方法的系统训练,具有科学精神、科学素养、科学作风和创新意识;具备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和技术开发能力。应用物理强基计划学生采用“3+1+N”模式,进行本-硕-博衔接培养,其中“3”为本科阶段,“1”为本科-研究生衔接过渡期,“N”为研究生阶段(N34),培养过程中视学业完成情况可获得学士、硕士或博士学位。毕业生的素质能力要求和分阶段衔接培养计划如下:1.毕业要求a)素质要求1)思想品德:具有进步的政治素质、良好的公民意识和法制意识和家国情怀;2)人文素质:具有文化素养、艺术素养、现代意识、全球意识、团队精神;3)专业素质:具有物理思维和研究方法、科学精神、国际交流视野和能力、创新意识和能力、物理基础和技术交叉应用能力和工程技术素养;4)身心素质:具有良好的身体素质和健康的心理素质;b)能力要求1)获取知识的能力:具有自主学习能力、获取和加工处理信息的能力;2)应用知识能力:具有综合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实验和工程实践能力、计算机及信息技术应用能力;3)创新能力:具有独立、创造性和批判性思维能力、具备初步的科学研究能力和一定的技术开发能力;4)表达能力:具有较好的书面和口头表达能力,具备撰写学术论文,参与国内国际学术交流的能力,向社会公众传播科学普及知识的能力;5)组织管理能力:具有技术管理能力、与人沟通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活动策划领军能力;c)知识要求1)专业知识:比较系统、完整的掌握物理学领域的基本理论、基本实验技能以及所需的数学、计算机、信息、机械、化学、电工和电子学等方面的知识;了解应用物理学以及近代相关学科和高新技术的研究前沿、发展动态、应用前景以及相关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情况;2)工具知识:掌握外语、数值计算、计算机及信息技术、机械加工、电子设计以及专利申请等方面的知识;3)人文社科知识:具有一定的哲学、政治学、法学、心理学、经济、管理等方面的知识;4)其他自然科学和相关工程技术的基础知识。2.阶段性考核、动态进出和本硕博衔接的办法。a)第一阶段:本科夯实基础知识阶段,强化数学和物理基础,培养基本物理思维和基本实践能力;b)第二阶段:本-硕-博衔接阶段,提早进入科研,培养物理及其相关应用领域的科研创新实践基本能力。除了完成物理基础和核心课程之外,选修相应研究生课程,提早进入硕士阶段课程学习;进入实验室,在导师指导下开展科学研究工作,具体如下:1)前6个学期(3学年),每一学年均作为一个考核期,在每一学年结束均将进行学生的流转。有以下情形之一的,自动退出强基班:(1)因违纪受严重警告及以上处分的;(2)认定构成学术不端行为的;(3)学生本人自愿退出的;(4)挂科等原因使得学分未达到培养方案要求的80%(5)其他原因不适合继续进行强基人才培养的。退出强基班后转为普通本科生学习。进行学分兑换后,毕业资格审核的总学分不低于转入专业的总学分要求,应完成转入专业的毕业设计(论文)。此外,排名在后20%的同学还需与普通班的排名前10%同学进行流转考核,以保证强基班的水平,维持强基班的规模不变。2)第三学年结束时留在强基班的学生进入本-研衔接阶段。除了进入研究生阶段的相关课程以外,学生需要深入参与研究工作,成果可以作为本科生毕业设计,并延伸至研究生阶段的学习;鼓励学生进行出国交流和企业实习,提升国际视野和实践能力。c)第三阶段:硕博阶段(4年),培养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宽广的专业知识及管理知识,能从事基础物理研究或关键技术研究1)在取得研究生学籍后,按照相应研究生培养方案进行。可提前修读博士研究生课程,提早进入博士阶段课程学习。2)积极参与导师重大课题项目、确定主要研究方向。重点在凝聚态物理、光学、理论物理、量子信息、材料物理与化学、生物物理等方向开展相关的研究工作。3)相关教学管理部门将对学生的学业成绩和科研表现进行综合评价,确定获得博士入学资格,提前选修的博士课程学分有效;未获得博士资格,可以按相应硕士课程进行学分兑换,满足硕士毕业要求的获得硕士学位。三、毕业要求及授予学位准予毕业的学分及修读等要求,学位授予的标准和授予的学位(1) 本科阶段学习结束,强基班学生修完强基计划方案中本科阶段的课程与环节,达到本科生培养要求,颁发本科毕业证书,授予理学学士学位。毕业学分167。(2) 学生完成强基计划硕士阶段规定的课程学习、学位论文工作及其它培养环节后,通过学位论文答辩,经导师及学院审核达到毕业要求,颁发硕士研究生毕业证书,授予硕士学位。硕士毕业学分28。(3) 学生强基培养计划博士阶段规定的课程学习、学位论文工作及其它培养环节后,通过学位论文答辩,经导师及学院审核达到毕业要求,颁发博士研究生毕业证书。授予博士学位。博士毕业学分21。四、培养方式人才培养的主要举措,比如学分制、学业导师制、小班化教学、学术交流、科教协同、国际合作,参与重大科研攻关项目机制等,体现科学选才鉴才、强化使命驱动、注重大师引领、创新学习方式、提升综合素养、促进学科交叉和科教融合、深化国际合作、推动持续改进等要求。以强基计划招入的学生,将单独编班(强基班),进行小班化教学。专门组织系内骨干力量,设立教学指导委员会,为强基班提供一流的师资条件,一流的学习条件,创造一流的学术环境与氛围,如表一所示。具体的措施为:(1) 设置个性化培养方案:由强基工作委员会统一组织,对数理基础课程和物理专业课程进行细致的梳理,按照人才培养目标和计划进行课程设置,按照课程的需求安排优秀的教师。重点体现在:加强数理基础知识和能力的训练,在课程中引入国外先进的教学经验、方法和教材,部分专业课如:《原子物理学》、《电动力学》、《量子力学》、《经典力学》等专业核心课程由有丰富海外经历或外籍教师采用全英文授课;同时,将对每个强基班的每个学生建设一个数据信息库,以大数据的方式对学生的学情和其他信息进行分析,并反馈给学生,方便学生自己调整。这个数据库将一直保持更新,为强基工作提供数据支撑。(2) 实行小班化教学、小班化管理:进行小班化教学,每班不超过30人;研论式教学,加大教学过程的互动性、进一步激发学生们学习的兴趣;(3) 贯彻名师引领、导师制培养:进一步深入推进导师制培养,专业在全校范围内(包括物理,精仪、自动化、微电子、机械以及通信等物理相关的工科方向)聘请师德高尚、责任心强、学术造诣高、科研创新能力强、能够坚持“以本为本”的学业导师、科研导师和生活导师作为学生的导师组,指导学生树立理想、规划学业、修习课程、开展研究;(4) 促进科教协同育人,培养国际视野和国际竞争力:继续推进科教协同育人,在目前应用物理学专业已与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签订的合作培养协议基础之上,继续扩展同中科院系统物理相关院所的科教育人协同培养范围。强基班将优先享受相关的科教协同培养措施:(a)提供到中科院系统多个物理相关研究所开展暑期科研实践活动的机会;(b)享有参评所有校所/中心合作奖学金(如“严济慈物理学英才奖学金”)的权利;(c)优先推荐参与科学院相关大学生科创基金的申请;(c)优先推荐强基班的优秀学生到系、院、学校的相关合作国外高校进行访学和交流的机会,扩展学生的国际视野。此外,强基班同学将被推荐参加校内各个物理相关学院的课题组的研究工作,在微电子,精仪,人工智能等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方向进行相关的研究,强基班学生将有机会到依托于天津大学的若干重大科学工程和人才培养基地学习。如依托于微电子学院的“国家集成电路人才培养基地”,依托于天津大学建设的国家大科学装置,世界最大的“地震工程模拟研究设施”,依托于精密仪器学院的“精密测试技术及仪器国家重点实验室”等。5)完全学分制培养:针对强基班将实施完全学分制,分别设定数理基础,专业核心、专业选修以及本研衔接课程等模块。模块内除了核心课程以外,其他的课程可以和相关院系进行完全学分认定。通过完全学分制,在保证扎实的数理基础课程的基础上,充分尊重学生的兴趣,并以此激发学生的投身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的方向。6)实习实践能力的培养:积极联系校内和社会资源,为强基班学生提供相应的实习和实践能力培养的基地,提升强基班学生全面能力的发展水平。综上,强基班的培养在“三全育人”,“五育并举”思想的指导下,以扎实物理基础、卓越的创新能力为培养目标,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努力为国家培养一流的创新人才。五、课程设置强基计划本科阶段培养的课程设置从人才培养目标出发,构建适合学生未来发展的课程体系,通过灵活多样的模块化课程来满足不同专业方向学生的需求。1.通识教育课程包括思想政治理论课,体育与健康课,电子和计算机课程,外语课,军事类课程以及法律、经管、社会类,文学、历史、哲学类,艺术类和新工科类等模块化课程。学生通过均衡选课来拓宽视野、避免偏狭,培养独立思考与判断力、社会责任感和健全人格,提升艺术与人文综合素养。2.专业教育课程由数理基础课、专业核心课、专业选修课、实践教学课程组成。数理基础课包括高等数学2A,高等数学2B,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数学物理方法,复变函数,力学,电磁学,热学,光学,原子物理,计算物理,现代物理学中的数学方法等。专业核心课程包括理论力学,电动力学,热力学与统计物理,量子力学,固体物理学等。这些课程体现了物理专业教育的核心内容,是学生具备专业基本素质所必需的课程。专业选修课包括经典力学,广义相对论,激光物理学,生物物理导论,应用磁学,薄膜物理基础,理论物理专题,单片机原理与应用,结构与物性,光的电磁理论,非线性光学,非平衡态统计,纳米与非晶,计算机网络基础,Python语言及其应用等。实践教学环节课程包括普通物理物理实验、近代物理实验、创新性物理实验、现代物理学实验等专业基础实验课,以及组织学生参加各种物理竞赛活动,通过循序渐进的实验和实践训练,逐步培养学生理论结合实践和研究动手能力。3.模块化学分课程:数理基础课程,除了必修的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和统计等内容以外,鼓励学生根据自己未来的方向和兴趣选修数学系的相关的课程。本研衔接课程将主要面向未来学生选择的研究生方向,可能在物理学科,或者到其他的物理相关的工科,如精仪,微电子,自动化,电信以及机械等专业课程,由相关专业和导师来制定,符合模块化课程的学分要求即可互认。六、配套保障人才培养的条件保障。1.组织保障强基班人才培养方案由学校教务处、研究生院、学工部、校团委协同相关部门,负责完成顶层设计、政策支持、激励保障、质量跟踪等工作。教务处与研究生院联合建立人才培养的教学管理系统,打破本研课程界限和学生身份障碍,实现课程数据的一致性、规范性和共享性,实现纵向跨层次选课、横向跨学科选课,保障成绩统一管理、学分互认及学业信息共享。物理专业成立教学指导委员会,教学督导委员会。教学指导委员会负责实施人才培养实施细则,并组织实施学生选拔、导师遴选、培养方案制定、人才培养实施。教学督导委员会结合校,院,系三级体系,对人才培养的全过程进行监督。理学院成立强基计划工作委员会,工作委员会负责对整个强基计划培养提供政策、条件等保障,并提供学生评价和管理保障等。目前依托物理系还建设有天津市低维功能材料物理与制备技术重点实验室,天津大学量子交叉研究中心,天津大学生物信息中心等研究平台,天津纳米颗粒与纳米系统国际研究中心,现代物理研究所等研究机构。这些研究平台将全面向强基计划的学生开放。同时强基班同学还将能充分利用校内相关的大科学平台,如依托于微电子学院的“国家集成电路人才培养基地“,依托于天津大学建设的国家大科学装置,世界最大的“地震工程模拟研究设施“,依托于精密仪器学院的”精密测试技术及仪器国家重点实验室“等。强基班学生将能够参与上述科研平台承担的国家级科研项目和省部级科研项目的相关研究。科研导师也将以承担了国家级科研项目的教师为主要力量,同时中科院相关院所也将派出精英的研究员作为本科生的导师。强基班学生在上述科研平台将实行轮换制,即学生在校期间,可以尝试在不同的平台和不同的课题组进行轮流研究,充分的体验不同学科的研究特点,科研内容,以及不同的思维方法。进一步扩展学生的科研视野,并让学生选择真正适合自己的科研的方向。2.经费保障天津大学对于物理专业的建设给予高度的重视,教务处在专业建设方面也进行了大量的投入,为了支持专业的实验建设,学校先后以“211工程”建设资金、“985”建设资金、教育部“工程创新环境支撑平台建设”、中央高校改善基本办学条件专项资金等投入,给予专业建设的支持。“强基计划”实施以后,学校相关的支持力度应该会持续的增加,物理学科将优先保证“强基班”学生在科研创新训练(包括竞赛,实验,以及参加国内国际会议),对外交流以及教学内容和体系改革方面的资金投入,并严格做到“强基”计划的专款专用。此外,物理学科还将积极利用现有的资源,为“强基班”学生争取更多的资金投入,在现有的中科院物理所严济慈班奖学金、中科院科创奖学金、“79物理奖学金”的基础之上,力争设立更多的专项的对“强基班”支持的奖学金计划以及创新计划。3.师资保障(1) 实行上课教师遴选制。确保强基计划学生的基础课由教学名师及各教研室的骨干教师承担,教师要有博士学位及海(境)外交流经历。专业课教师则由科研能力突出的各类国家级和市级高层次人才担任。严格执行教师的师风师德规范。(2) 完善学业导师的遴选和评价机制。学业导师要热爱学生培养工作,有丰富的教学和科研经历,有充足的科研经费,指导过研究生,能保证有充足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学生指导工作。优先支持承担重大科研项目、重点课题的教师担任学业导师。学业导师要率先垂范,指导和帮助学生建立学术思维,养成良好学术道德。教学指导委员会负责对学业导师的综合表现进行评价和反馈。4.政策保障(免试推荐研究生、直博、公派留学、奖学金等方面政策)应用物理专业严格执行学校和学院关于免试推荐研究生、直博、公派留学、奖学金评定的有关政策,针对强基计划下达的推荐免试研究生优惠政策和名额,保证全部用于这部分学生。国内外高校、科研院所针对强基计划设置的专项奖学金和科研基金,也将做到专款专用。在对外交流合作中,向对方重点介绍强基计划,并在相关合作协议中明确列出面向强基计划的内容。对强基计划学生前往国内外一流高校和科研院所攻读硕士和博士学位予以优先推荐。5.其它激励机制(1) 对学习成绩优异的强基计划学生,在条件允许的前提下优先提供更多的奖学金资助,允许其优先选择感兴趣的课题组和研究方向,优先享受一流的科研条件和平台资源;(2) 确定在本专业衔接读博的学生,大学第四年起享受研究生科研补助,第五年起按照博士生进行培养,享受有关待遇。对达到毕业要求的研究生,给予提前毕业的机会。(3) 在人事制度改革中,为强基计划授课或者进行创新训练的老师设立关键岗位,提升教师参与强基计划培训的积极性;(4) 制定相应的奖教金,奖励在强基计划中做出贡献的教师。强基计划招生及培养工作严格执行教育部相关政策规定。若遇教育部政策调整,则按新政策执行。本培养方案可能根据天津大学本科教育改革情况有所调整。详情
天津大学关于公示2020年强基计划录取标准的通知2021-01-20
各位考生: 根据教育部强基计划相关文件要求,结合《天津大学2020年强基计划招生简章》有关规定,经学校招生工作领导小组审议,确定我校2020年强基计划录取结果。现将我校2020年强基计划各省份相关专业录取综合成绩最低分公示如下:考生可登录天津大学强基计划报名平台(https://bm.chsi.com.cn/jcxkzs/sch/10056)查看本人录取状态。详情
天津大学2020年强基计划招生简章2021-01-20
  为全面贯彻全国教育大会精神,深入落实《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国发〔2014〕35号),根据《关于在部分高校开展基础学科招生改革试点工作的意见》(教学﹝2020﹞1号)等文件,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加强基础学科拔尖创新人才选拔培养,经批准我校2020年开展基础学科招生改革试点(也称“天津大学强基计划”),探索多维度考核评价模式,选拔一批有志向、有兴趣、有天赋的青年学生进行专门培养,为国家重大战略领域输送后备人才。  一、招生对象及报名条件  在我校安排强基计划招生的省份,符合2020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报名条件,综合素质优秀或基础学科拔尖,并有志于将来从事相关领域科学技术工作的高中毕业生均可申请报名。申请报名考生分为以下两类:  第一类:综合素质全面、高考成绩优异的考生;  第二类:在高中阶段获得全国中学生五项学科竞赛(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学、信息学奥林匹克竞赛)任一科目全国决赛二等奖及以上奖项,获奖名单以中国科协(http://gs.cyscc.org/)公示为准。  考生高考成绩(不含任何政策加分,下同)须达到生源所在省(区、市)本科一批同科类录取控制分数线(对于合并本科批次的省份,“本科一批同科类录取控制分数线”参照该省份确定的部分特殊类型相应最低录取控制分数线执行,下同);对于以第一类条件报名的考生,高考成绩还须达到生源所在省(区、市)高考满分的75%。考生高考成绩以生源地省级招生考试机构向我校提供的成绩为准。  二、招生专业及招生计划  1.强基计划招生计划及范围  我校2020年强基计划招生总计划150名。  在施行新高考改革的北京市、天津市、上海市、浙江省、山东省招收符合所报专业选考科目要求的考生,在河北省、辽宁省、江苏省、安徽省、福建省、江西省、河南省、湖南省、四川省、甘肃省招收理科考生。  考生可在报名系统中查看我校招生专业在生源省份的招生计划。  2.强基计划招生专业及高考改革省份选考科目要求  我校2020年强基计划重点投放优势基础学科相关专业。考生须选择1个专业志愿,且选择是否服从专业调剂。一经确认志愿,报名系统中所有信息不得再进行修改。报名截止后,网站报名信息均不予退回处理。  我校所有招生专业及高考改革省份选考科目要求见下表:招生专业高考改革省份选考科目要求色弱色盲数学与应用数学物理应用物理学物理和化学#应用化学物理和化学##生物科学物理或化学或生物##工程力学物理  (1)标记“#”的专业表示不招收患有相关色觉异常(俗称色盲、色弱)的考生;  (2)考生身体条件须符合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招生体检工作指导意见》要求;  (3)高考改革省份考生选考科目须符合我校相关专业选考科目要求,各招生专业选考科目要求以生源地省级招生考试机构公布为准;  三、时间安排  报名时间:5月10日-31日  确定入围校考考生名单:7月26日前  校考时间:8月4日前,具体时间安排届时参见报名系统及我校本科招生网通知。  录取时间:8月5日前  如受不可抗力因素影响强基计划报名、入围、校考、录取等相关工作,我校将调整工作安排并及时向社会和考生公布。  四、报名方式  考生可登录天津大学强基计划报名平台(https://bm.chsi.com.cn/jcxkzs/sch/10056),按要求准确、完整地完成网上报名,在报名系统中上传以下材料的扫描件:  材料1.《天津大学2020年志愿表》(以下简称为《志愿表》):考生在报名系统按要求填写个人信息并完成志愿填报后,系统将自动生成志愿表。请下载后打印,并按要求在《志愿表》最后一栏签名处由考生本人亲笔签名确认,将扫描件上传至报名系统;  材料2:对于第二类考生,还须按要求上传符合报名条件的获奖证书扫描件。  注意事项:  (1)所有报考我校强基计划的考生可通过“非破格”和“破格”两种方式申请进入我校强基计划校考环节。第一类考生须通过“非破格”方式申请,第二类考生须通过“破格”方式申请。对于第二类考生,若后续经我校审核不符合“破格”进入我校强基计划校考环节的条件时,自动转为第一类考生,且所报专业不变,考生无需重复填写专业志愿;  (2)高考改革省份考生须在报名系统中如实填写高考选考科目。如因高考选考科目填写错误而影响入围校考和最终录取,责任由考生自负;  (3)上述所有报名材料均须上传至报名系统,不接收考生纸质报名材料。报名材料须保证信息完整、材料真实、页面整洁、文字清晰,格式为jpeg、jpg、png;  (4)考生报名材料中有关获奖证书应在我校规定的报名截止时间之前取得,不得事后补报;  (5)请考生在报名系统中“确认志愿”前务必仔细检查材料完整性。一经确认,报名系统中所有信息不允许修改;  (6)若因考生没有按时报名、没有按要求上传报名材料、信息填写错误等原因导致报名未成功,责任由考生自负。  (7)我校强基计划招生不收取报名费。  (8)报考我校强基计划的考生不能兼报其他高校。  五、选拔程序  (一)报名考生均须参加2020年全国统一高考  (二)入围校考办法  对于第一类考生,将按照考生高考成绩从高到低,依据我校在生源所在省(区、市)强基计划分专业招生计划的4倍确定入围我校考核的考生名单,额满为止,考生高考成绩相同时全部入围。若部分招生专业入围名额未满,则从暂未入围且服从调剂的考生中,按照高考成绩从高到低确定相关专业入围名单,额满为止,考生高考成绩相同时全部入围。  对于第二类考生,我校将组织审核并确定考生是否符合该类报名条件。若考生符合该类报名条件,且高考成绩达到生源所在省(区、市)本科一批同科类录取控制分数线,可破格入围我校考核环节。  考生可在报名系统中查询是否入围我校考核环节。  (三)高校考核  入围考生须在规定时间内登陆报名系统确认是否参加我校强基计划考核,并在规定时间内打印准考证,逾期未确认者视为放弃参加我校考核以及后续录取的资格。  考生须携带身份证和准考证,按我校规定参加面试和体质测试,具体测试安排详见准考证。考生按规定参加我校考核后,我校将按照简章规定的录取办法对考生开展录退工作。未按规定参加我校考核者视为放弃后续录取的资格。  1.面试:依据不同专业培养特色分别制定测试方案,主要考察学生的学科特长和综合素质。面试采取专家、考生“双随机”抽签的方式,测试全程录音录像;  2.考生综合素质档案的使用办法:作为面试考核参考资料。综合素质档案以生源地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向我校提供为准。  3.体质测试:测试项目为身高体重指数(BMI指数)、肺活量、坐位体前屈、立定跳远。执行《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2014版)中对应项目高三年级组标准。  注:考生需提前自行购买个人“人身意外伤害保险”,保险期间涵盖来校测试全部时段(未购买者,测试过程中发生意外自行承担所有责任)。  我校考核工作方案可能将视本地疫情防控情况作出相应调整,届时会再进行通知。  (四)录取办法  1.综合成绩折算办法  我校将考生高考成绩、校考面试成绩按比例合成考生综合成绩,计算公式如下:  综合成绩=(高考成绩÷高考满分×100)×85%+(面试成绩÷面试满分×100)×15%。  2.确定录取名单  对于第一类考生,我校将依据分省分专业招生计划,按考生综合成绩由高到低顺序确定强基计划预录取名单。若部分专业未录取满额,则从暂未录取且服从调剂的同省份第一类考生中,依据考生综合成绩由高到低依次录取,额满为止。  对于第二类考生,综合成绩达到同省份第一类考生最低录取分数线的,予以录取。  在上述录取过程中,对于同分考生,依次按高考成绩、单科成绩(依次为数学、语文、外语)、体质测试成绩从高到低排序录取,额满为止。对于江苏省考生,当考生高考成绩相同时,则按数学(含附加分)、语文、外语三门成绩总分由高到低排序录取;总分相同时,依次按照数学(含附加分)、语文、外语单科成绩由高到低排序录取;如仍相同,则按体质测试成绩从高到低排序录取。  我校招生工作领导小组审定强基计划预录取名单后报各省级招办审核,办理录取手续,及时公布录取结果并公示录取标准。被正式录取的考生不再参加本省(区、市)后续高考志愿录取;未被录取的考生可正常参加本省(区、市)后续各批次高考志愿录取。  六、培养方案  天津大学秉承“兴学强国”建校使命,面向国家战略需求、人类未来发展、思想文化创新和基础学科前沿,致力于培养能担当民族复兴大任、勇攀世界科学高峰、引领人类文明进步的一流卓越人才。  1. 人才培养模式  面对强基计划录取的学生,天津大学将在“一制三化”(导师制、小班化、个性化、国际化)等有效人才培养模式基础上,依托“新工科”建设优势,注重培养学生分析、推理、解决基础科学问题,并将基础研究转化应用于实践、解决重大实际问题的能力和信心。  天津大学实施以研究型项目为主线的人才培养模式,强化大师引领,由院士、教学名师等高层次师资引导学生科研实践。实施本—硕—博衔接的培养体系,建立本硕博人才培养方案的联动机制,科学设计不同阶段的教学内容,实现本硕博纵向跨层次选课、横向跨学科选课,本科阶段培养夯实基础学科能力素养,硕博阶段既可在本学科深造、也可探索学科交叉培养,学生在学业导师指导下有效衔接本科至研究生的学习与科研。实施与世界名校名所联合培养,推动国内外双向合作,引导拔尖学生接触世界科学文化发展、融入国际一流学术群体,培养学生国际文化理解能力和跨文化合作能力,承担为解决人类共同面临挑战而奋斗的使命。强化质量保障机制,建立全方位学生立体成长档案、多阶段的动态进出机制、在校生及毕业生跟踪调查机制,根据质量监测和反馈信息为学生提供全面的学习档案和能力清单,以数据和事实描述学生特点、特长和能力等,助力每位学生的人生成长。  2.其他激励机制  (1)按照天津大学优异生培养政策进行培养和管理,在保研比例、奖学金评选等方面予以倾斜;  (2)除国家和学校的奖学/助学金外,将设立优秀学生奖/助学金,额外奖励/鼓励强基班中的优秀学生;  (3)设立强基班学生科研见习基金,支持学生开展科学研究;  (4)设立专项经费支持和资助学生到国内外知名高校进行访问学习。  七、其他说明  (一)关于学生综合素质档案。对于已建立省级统一信息平台省份,由省级教育行政部门统一将考生电子化的综合素质档案提供给我校。对于未建立省级统一信息平台的省份,由各省级教育行政部门汇总本地各中学报考学生的综合素质档案后,统一上传至“强基计划”报名系统。  (二)对于综合素质档案造假或在高校考核中舞弊的考生,将取消强基计划的报名、考试和录取资格,并将有关情况通报相关省级招生考试机构或教育行政部门,取消其当年高考报名、考试和录取资格,并视情节轻重给予3年内暂停参加各类国家教育考试的处理。已经入学的,按教育部和我校相关规定处理取消学籍,毕业后发现的取消毕业证、学位证。中学应当对所出具的材料认真核实,出现弄虚作假情形的,我校保留采取相关措施的权利。  (三)强基计划录取考生入学后本科阶段原则上不允许转专业。  (四)选拔测试期间,考生的交通、食宿等费用自理。入围高校考核的家庭经济困难考生可向我校提出申请,我校可酌情提供保障性路费和住宿补贴。  (五)学校未委托任何个人或中介组织开展强基计划等考试招生有关工作,不举办任何形式的营利性培训活动。  (六)其它违规行为将按照教育部有关规定处理。  八、监督保障机制  (一)我校基础学科招生改革试点招生工作在教育部的指导和天津大学招生工作领导小组的领导下,由天津大学招生办公室负责具体工作的组织和实施。我校在实施本简章的过程中做到招生方案公开、选拔方法公平、录取标准公示。  (二)我校将对录取的学生进行入学资格复查,对不具备入学资格的学生,按教育部相关规定处理。  (三)天津大学基础学科招生改革试点招生工作接受天津大学纪检、监察部门全程监督,并接受社会监督。  九、所有信息全部通过我校本科招生网及报名系统发布,不再另行通知,考生未能及时查询而影响测试或录取的,责任自负。  十、本实施方案最终以教育部公示方案为准。若教育部2020年相关政策变化,以教育部最新政策为准。  十一、本简章由天津大学招生办公室负责解释。  地址:天津市津南区海河教育园区内雅观路135号天津大学北洋园校区行政服务中心(杏荪楼)A116室  邮编:300354  招生咨询电话:022-27405486  传真: 022-27401800  电子邮箱:tdzb@tju.edu.cn  天津大学本科招生网:http://zs.tju.edu.cn/  天津大学纪委(监察室)电话:022-27405537,邮箱tjujjw@tju.edu.cn  阳光高考信息平台:gaokao.chsi.com.cn  天津大学招生办  2020年5月详情
详细地址
  • 详细地址:
    天津市南开区卫津路92号
  • 电话:
    %u0030%u0032%u0032-%u0032%u0037%u0034%u0030%u0035%u0034%u0038%u0036
相关推荐
上海金融学院招生简章 新疆农业职业技术学院招生简章 山东大学(威海)招生简章 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招生简章 国防科学技术大学招生简章 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职工工学院招生简章
相关专题
[查看更多]
其他地区 热门标签 常见问题

本文内容和图片部分来自网络公开信息,如有侵犯您的版权或著作权请速与我们联系 (在线客服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或给我们发邮件(1078189145@qq.com)), 我们承诺核实后工作时间1小时内删除;2、本文内容、观点以及数据是根据网站大数据算法得来,仅代表本站观点,我们不保证其绝对真实和数据可靠,仅做参考,勿引用做其他用途, 否则因此产生的一切损失和法律后果本站概不承担。3、本文排序、排版、内容组成、设计的知识产权(版权)为城帮网city12580.com所有;转载、引用本文数据内容、排序结果请注明来源“城帮网”, 且要有来源链接指向本文。全文转发或抓取、抄袭本文内容,我们将提起法律诉讼保障本网站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