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资讯 社保 办事指南 车主关注 旅游 交通 教育 专业 办理指南

天津大学

[切换城市]
天津站> 天津教育> 天津大学> 天津大学信息

天津大学

英文名:TianjinUniversity 简称:“天大”,“天津大学软件学院”,“TJU”,“英:TJU” 所在地:天津 院校代码:10056 类型:文科类/理科类/理工类/工科类/985/211/考研院校/研

985工程211工程教育部直属院校研究生院校自主招生2011计划
  • 天津大学师资怎么样, 天津大学师资好不好

截至2015年12月,学校有天津大学教职工4578人,其中中国科学院院士5人,中国工程院院士8人,双聘院士17人,国家“千人计划”入选者56人,天津市“千人计划”入选者135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讲座教授42人,“973”首席科学家有17人,国家级教学名师奖获得者7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34人,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22人,“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入选者4人,具有正高以上职称的教职工762人,教授697人。有国家创新研究群体1个,国家级教学团队9个,教育部创新团队8个,国防科技创新团队1个。

  • 陈金龙
  • 姓名(中文/汉语拼音) 陈金龙  职称 教授、博导  职务  专业 固体力学  所在系、所 力学系  通讯地址 天津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力学系,300072  电子信箱 jlchen66@tju.edu.cn  办公室电话 +86(0)22 27404767  传真  主要学历:  1985.09-1989.07 重庆大学资源及环境科学系,本科生,获工学学士  1989.09-1992.09 天津大学力学系生物力学专业,研究生,获工学硕士  1993.09-1996.09 天津大学力学系实验力学专业,研究生,获工学博士  主要学术经历:  1992.09-1993.09 河北省科学院应用数学所,助研  1996.09-至今 天津大学力学系,讲师(1996.12)、副教授(1998.10) 、  教授(2005.06) 、博导(2007.01)  2002.04-2003.04 香港城市大学建筑系,高级副研究员  2003.11-2004.02 香港城市大学制造工程与工程管理系,高级副研究员  2005.08-2005.11 香港城市大学制造工程与工程管理系,高级副研究员  主要研究方向:  1. 现代实验力学测试技术  2. 新材料的多尺度力学行为及表征  3. 无损检测技术及仪器  4. 生物力学  主要讲授课程:  1. 工程力学(本科生 48学时,64学时)  2. 材料力学(本科生 48学时,64学时)  3. 钢筋混凝土(本科生 48学时)  4. 桥梁工程(本科生 48学时)  5. 机械工程测试技术基础(本科生 48学时)  6. 光电测试技术(光弹性)(研究生 20学时)  7. 光力学测试原理及实验(研究生 40学时)  8. 连续介质力学(研究生 32学时)  主要学术兼职:  中国无损检测协会非常规检测专业委员会委员(2004-)  中国力学学会实验力学专业委员会委员(2007-)  主要学术成就、奖励及荣誉:  主持和参加国家、部委及横向课题15项,获部委奖励1项,发表论文40余篇,SCI/EI/ISTP收录30余篇  1997 国家教委科技进步3等奖(参加者)  主要科研项目及角色:  1.纳米级云纹干涉法及其在细观力学中的应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6万元,1994.1-1996.12,主要完成人。  2.结构陶瓷强韧化机理的细观力学实验研究,天津市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万元,1995.10-1997.12,第一完成人。  3.一维高温高压油气生成和排烃模拟试验装置研究,石油大学(北京),68万元,1999.12-2002.12,主要完成人。  4.钢筋混凝土结构50年以上超长期光力学监测方法研究,教育部博士点基金,5万元,2000.1-2002.12,主要完成人。  5.金属表面纳米陶瓷化离子束改性技术,天津市科技攻关项目,20万元,2002.1-2004.6,主要完成人。  6.数字错位散斑仪研制,天津商学院,6.2万元,2004.9-2005.4,项目负责人。  7.玻璃带检测系统研究,秦皇岛海北电子技术有限公司,10.1万元,2004.8-2006.8,项目负责人。  8.纳米陶瓷化表面改性金属的力学行为的细观实验研究, 教育部留学回国人员基金,2万元,2004.4-2006.4,项目负责人。  9.金属表面纳米陶瓷化改性中力学问题的细观实验研究,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万元,2005.1-2005.12,项目负责人。  10.残余应力测定仪,航空材料研究院,30万元,2005.4-2006.6,项目负责人。  代表性论著:  1.Region density filtering and its application in digital speckle fringe pattern, J. of Experimental Mechanics (China), 13(3), Sept. 1998.  2.Novel quantitative NDT method for composite structures, Optics and Lasers in Engineering, 30(4), Oct. 1998. (SCI, EI)  3.3D stress local nondestructive analysis in the middle plane of a plate, ACTA MECHANICA SINICA, 14(3), 1998. (SCI, EI)  4.Measuring the assembling accuracy of chain-drawing oil machine by laser technique, Applied Laser (China), Vol. 18, No. 6, Dec. 1998.  5.Micro-mechanics experimental study for the interphase of composite materials, SPIE's 2n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Experimental Mechanics (Singapore), Nov. 2000. (EI)  6.Phase-shifting shearing speckle for quantitative NDT of bimaterial interface, ACTA Materiae Compositae Sinica (China), 17(1), Feb. 2001.  7.Neural network system for speckle non-destructive testing, J. of Tianjin University (China), 34(3), May 2001.  8.Thermal stress measurement of quartz oscillator module packaging, ACTA MECHANICA SOLIDA SINICA (China), 14(3), 2001. (SCI)  9.An experimental study for micro-mechanics behavior of the interphase in thermoplastic composites, SPIE’s 3r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Experimental Mechanics (China), Sept. 2001. (EI)  10.A single pattern phase shift technique in scatter light method, SPIE’s 3r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Experimental Mechanics,V4537, 2001. (EI)  11.Digital image correlation for mechanical behavior of viscoelastic materials, SPIE’s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Optical Technology and Image for Fluids and Solids Diagnostics (China), Sept. 2002. (EI)  12.The study and application of a new filtering method on electronic speckle pattern interferometric fringe, Optics and Laser in Engineering, 39(4), 2003. (SCI, EI)  13.Micro-experimental study for the stress effects on the interphase of composite materials, Optics and Laser in Engineering, 39(4), 2003. (SCI, EI)  14.Digital shearing speckle for nondestructive testing of composite materials, J. of Astronautics (China), 25(3), 2004. (EI)  15.Large-shear digital speckle interferometry based on liquid crystal phase modulator, ACTA OPTICA SINICA (China), 24(9), 2004. (EI)  16.Marking-dots digital image correlation and application to studies of spinal biomechanics, SPIE's 3r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Experimental Mechanics (Singapore), Nov. 2004. (EI)  17.Two-steps digital image correlation for micro-region measurement, Optics and Laser in Engineering, 43(8), 2005. (SCI, EI)  18.数字标记点相关法在脊柱生物力学中的应用研究,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报,24(5),2005. (EI)  19.Damage evaluation of subsurface defect in sandwich by phase-shifting digital shearography, Key Engineering Materials, 306, 2006. (EI)  20.An experimental study of the displacement and strain fields across interphases in thermoplastic composites, Key Engineering Materials, 307, 2006. (EI)
  • 郭建刚
  • 姓名(中文/汉语拼音) 郭建刚  职称 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职务 教师  专业 固体力学  所在系、所 力学系  通讯地址 天大机械工程学院,300072  电子信箱 guojg@tju.edu.cn  办公室电话  传真  主要学历:  1995.09-2000.07 太原理工大学工程力学专业,本科生,获工学学士;  2000.09-2003.06 太原理工大学固体力学专业,硕士研究生,获工学硕士;  2003.09-2007.06 中科院力学研究所固体力学专业,博士研究生,获理学博士。  主要学术经历:  2007.07-2009.07 天津大学力学系,讲师;  2009.07-至今 天津大学力学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2011.12-2012.12 美国Brown大学,访问学者。  主要研究方向:  微/纳尺度力学;  表/界面力学;  复合材料力学。  主要讲授课程:  工程力学(本科生48学时);  材料力学(本科生80学时);  现代固体力学及其应用(本科生32学时)。  主要学术成就、奖励及荣誉:  主要科研项目及角色:  1.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项目:低维纳米结构弹性性能的尺寸效应研究,23万,项目负责人;  2. 天津大学青年教师培育基金B类,5万,项目负责人;  3. 横向项目:低维纳米材料弹性性能的测试,5万,项目负责人。  代表性论著:  1. Guo JG, Zhou LJ, Kang YL. Chirality-dependent anisotropic elastic properties of a monolayer graphene nanosheet. Journal of Nanoscience and nanotechnology,2012, (In press).  2. Wang SP, Guo JG, Jiang Y. The size- and chirality-dependent elastic properties of graphene nanofilms. Journal of Computational and Theoretical Nanoscience, 2012, (In press).  3. Zhou LJ, Kang YL, Guo JG. Theoretical model of double-walled carbon nanotube pullout from a composite matrix. Science in China Series G: Physics Mechanics & Astronomy, 2012. (In press).  4. Zhou LJ, Kang YL, Guo JG. Phenomenological model of interfacial stress transfer in carbon nanotube reinforced composites with van der Waals effects. Polymer Composites, 2011, 32 (7): 1069-1076.  5. Guo JG, Zhou LJ, Zhao YP. Instability analysis of torsional MEMS/NEMS actuators under capillary force. Journal of Colloid and Interface Science, 2009, 331(2): 458-462.  6. Zhou LJ, Guo JG, Zhao YP. Size- and temperature-dependent thermal expansion coefficient of a nanofilm, Chinese Physics Letters, 2009, 26(6): 066201.  7. Guo JG, Zhou LJ, Zhao YP. Size-dependent elastic modulus and fracture toughness of the nanofilm with surface effects. Surface Review and Letters, 2008, 15(5): 599-603.  8. Guo JG, Zhao YP. The size-dependent bending elastic properties of nanobeam with surface effects. Nanotechnology, 2007, 18: 295701.  9. Guo JG, Zhao YP. The surface- and size-dependent elastic Moduli of nanostructures. Surface Review and Letters, 2007, 14(3): 1-4.  10. Guo JG and Zhao YP. Dynamic stability of electrostatic torsional actuators with van der Waals effect.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olids and Structures, 2006, 43: 675-685.  11. Guo JG and Zhao YP. The Size-Dependent Elastic Properties of nanocrystals with surface effects. Journal of Applied Physics, 2005, 98: 074306.  12. Guo JG, Zhou LJ and Zhang SY. Geometrical nonlinear waves in finite deformation elastic rods. Applied Mathematics and Mechanics, 2005, 26(5): 667-674.  13. Guo JG and Zhao YP. Influence of van der Waals and Casimir forces on electrostatic torsional actuators. Journal of Microelectromechanical Systems, 2004, 13(6): 1027-1035.  14. 周丽军, 郭建刚, 亢一澜. 计及毛细力作用时旋转式MEMS/NEMS致动器的吸合稳定性. 机械强度, 2009, 31(3): 391-395.  15. 郭建刚,赵亚溥. 低维纳米结构材料的弹性性能研究进展. 纳米技术, 2008, 29(5): 3-10.
  • 姜 楠
  • 姓名(中文/汉语拼音) 姜 楠  职称 教授、博导  职务 天津大学流体力学国家重点学科负责人、力学系应用力学教研室主任、流体力学实验室主任  专业 流体力学  所在系、所 力学系  通讯地址 天津大学力学系,300072  电子信箱 nanj@tju.edu.cn  办公室电话 +86(0)22 27403347  传真 +86(0)22 27403347  主要学历:  1986.9-1990.7 在天津大学数学系应用数学专业读大学本科,获应用数学专业理学学士学位  1990.9-1993.3 在天津大学力学系流体力学专业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获流体力学专业工学硕士学位  1993.3-1996.3 在天津大学力学系流体力学专业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获流体力学专业工学博士学位  主要学术经历:  1996.03 天津大学力学系任讲师  1997.12 破格晋升为副教授  2001.06 破格晋升为教授  2002.10 被批准为博士研究生指导教师  2005年9月俄罗斯国家科学院西伯利亚分院理论与应用力学研究所(ITAM)访问学者  2006年被批准为教育部高等学校新世纪优秀人才  2009年7月德国国家航空汇中心(DLR)空气动力学与流动技术研究所Institute of Aerodynamics and Flow Technology访问学者  主要研究方向:  湍流、流动稳定性、实验流体力学、工业流体力学、空气动力学  主要讲授课程:  先后为本科生开设过《汽车空气动力学》、《粘性流体力学》、《高等流体力学》、《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场论与张量分析》、《湍流概论》、《气体动力学》、《流体力学实验技术》等课程。  为研究生开设了《流体力学工程测试理论与方法》、《流体力学基础》、《高等粘性流体力学》、《实验流体力学》、《流体力学实验技能》、《流体力学专业英语阅读》、《湍流理论》、《流动测量技术》、《流体力学摄动方法》、《湍流实验与测量技术》等课程  主要学术兼职:  中国力学学会、中国化学学会流变学专业委员会委员;  中国力学学会力学史与方法论专业委员会委员;  中国空气动力学会流动显示专业委员会委员;  中国力学学会流体力学专业委员会委员,实验流体力学专业组组长;  天津市力学学会流体力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  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非线性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客座成员;  天津大学内燃机燃烧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固定成员;  《实验流体力学》、《力学与实践》、《气体物理》、《流变学通讯》、《Energy and Power Engineering》期刊编委;  中国物理学会主办《物理学报》、《Chinese Physics》、《Chinese Physics Letters》、《Australian Journal of Mechanical Engineering》特约评审;  主要学术成就、奖励及荣誉:  《流体力学综合性、研究型、开放式系列教学实验》获1999年天津大学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  《壁湍流相干结构综合检测技术的实验研究》获2001年天津市自然科学三等奖;  《湍流及其控制》获2003年天津市自然科学一等奖;  《涡轮气体流量计设计参数研究及新产品开发》获2004年天津市科技进步三等奖;  《湍流理论》、《实验流体力学》天津大学研究生课程双语教学一等奖。  主要科研项目及角色:  1.教育部“新世纪优秀青年教师资助计划”入选者经费配套计划。  2.总装备部某国防973子课题,可压缩湍流实验与测试技术。  3.作为项目组主要成员参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资助项目“尾迹引起的边界层旁路转捩机理及其控制的实验研究(10832001)”2009-2012。  4.天津市科技发展计划重点资助项目可坍塌管道流动极限及自激振荡的流固耦合机理研究(06TXTJJC13800)。  5.上海市应用数学与力学研究所对外开放课题:壁湍流相干结构速度分量之间相位关系对雷诺应力影响的实验研究。  6.作为项目主要骨干参加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资助项目“湍流及其控制(19732005)”、“湍流大尺度相干结构的理论与模拟研究(10232020)”。  7.作为项目主要骨干参加国家“九五攀登计划”项目“流体及空气动力学关键基础问题研究” (970211021)并担任两项子课题的负责人。  8.作为项目负责人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基于多尺度相干涡结构的非平衡湍流边界层机理与控制方法的实验研究(10472081)”。  9.作为项目负责人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加热控制壁湍流多尺度结构的实验研究”(10002011)  10.作为项目负责人完成教育部高等学校博士学科点专项科研基金“壁湍流相干结构及其在传热中的作用”(97005612)。  11.作为项目主要骨干参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项,教育部高等学校博士学科点专项科研基金项目2项。  12.作为项目负责人完成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非线性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LNM)1997、1998、1999、2000、2010年度开放研究课题5项;  代表性论著:  [1]Wavelet analysis to detect multi-scale coherent eddy structures and intermittency in turbulent boundary layer, Jiang Nan,Wind Tunnel and Experimental Fluid Dynamics Research, InTech OPEN ACCESS Publisher,2011,ISBN: 978-953-307-632-2  [2]Tang ZQ (Tang Zhan-Qi), Jiang N (Jiang Nan),Dynamic mode decomposition of hairpin vortices generated by a hemisphere protuberance,SCIENCE CHINA Physics, Mechanics & Astronomy,2011, 54(12)  [3]唐湛棋 姜楠,圆柱尾迹影响下旁路转捩末期发卡涡涡包的实验研究,力学学报,2011,11,43(6):159-168  [4]Tang ZQ (Tang Zhan-Qi), Jiang N (Jiang Nan),TR PIV Experimental Investigation on Bypass Transition Induced by a Cylinder Wake,CHINESE PHYSICS LETTERS,28卷,5期: 054702,MAY 2011,SCIE: 762DH  [5]YongXia Jia, ZhanQi Tang and Nan Jiang,Experimental investigation of Reynolds stress complex eddy viscosity model for coherent structure dynamics SCIENCE CHINA Physics, Mechanics & Astronomy, 54(7), 1319-1327影响因子1.04 SCIE: 781RP ISSN: 1674-7348 EI:20112914157903  [6]Jian Han, Nan Jiang and Yan Tian,Second mode unstable disturbance measurement of hypersonic boundary layer on cone by wavelet transform,Acta Mechanica Sinica,August 2011, 27(4): 488-493 SCIE: 814YZ EI:20113714323911  [7]郭爱东,姜楠,壁湍流多尺度相干结构复涡黏模型的实验研究,力学学报,2010,4,42(2):159-168 EI :20101912918646  [8]郭爱东,姜楠,贾永霞,湍流涡黏性模型方程中相位差的实验测量,实验流体力学,2011年8月,25卷4期:1-8。EI 20113914375225
  • 袁德奎
  • 姓名(中文/汉语拼音) 袁德奎  职称 研究员、博士导师  职务 教师  专业 计算流体力学  所在系、所 工程力学系  通讯地址 天津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力学系,300072  电子信箱 dkyuan@tju.edu.cn  办公室电话 +86(0)22 27890726  传真 +86(0)22 27401647  主要学历:  博士学位:天津大学,2004年  硕士学位:天津大学,1997年  学士学位:天津大学,1994年  主要研究方向:  1)河口、海湾和河流水动力和水环境问题的数值模拟  2)近岸、沿岸区域的波浪运动及其与结构物的相互作用  主要讲授课程:  1)流体力学(本科)  2)计算流体力学(本科)  3)环境流体力学(研究生)  4)水波动力学(研究生)  主要学术成就、奖励及荣誉:  河流、海洋水环境数值模拟及其应用. 2004年度天津市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排名第二.  主要科研项目及角色:  国家及省部级基金  1. 天津近海浮游植物生态系统变迁的特性及机制研究. 天津市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 项目负责人.  2. 近海水生态环境模拟中数据驱动模型研究. 四川大学水力学与山区河流开发保护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 项目负责人.  3. 典型人工海岸污染控制与生态构建技术研究及示范.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渤海海岸带典型岸段与重要河口生态修复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第4子课题, 排名第五.  4. 动床条件下重金属迁移转化的分层模型及解析解研究. 教育部留学归国人员科研启动基金, 项目负责人.  5. 水沙环境中重金属迁移转化模型及其解析解研究.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项目负责人.  6. 分层三维潮流模型并行算法研究. 天津市自然科学基金, 项目负责人.  7. 海岸带经济与生态协调发展管理模型研究. 海洋经济规划实施的科技推进平台与运行项目, 项目负责人.  8. 深水数值仿真实验水池. 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青年基金, 项目负责人.  9. 天津近岸海域水交换及底泥通量研究. 天津市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 排名第二.  10. 用同位素示踪和数值模拟方法研究天津港和渤海湾近岸泥沙动力学和污染物输运的特征. 天津市科技发展计划项目 , 排名第四.  11. 天津近岸海域生态环境特性研究. 天津市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 第四完成人 (数值模拟方法研究).  12. 典型海岸带生境修复与经济协调发展整体方案研究. 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专题项目第六子课题, 第四完成人.  13. 河流、海洋水环境数值模拟. 天津市科技发展计划项目, 第二完成人.  14. 半圆型防波堤波浪力的计算方法. 交通部规范项目, 第三完成人.  15. 渤海综合整治天津方案及其关键基础问题研究. 天津市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 第三完成人.  16. 近岸海域潮、波、波流共同作用下污染物迁移转化规律研究.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 第九完成人.  17. 浅水波对排海污水输移扩散规律影响研究.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第六完成人.  国际合作项目  18. 点源和面源污染对近岸海域水质的影响. 与英国Cardiff大学合作研究, 英国皇家协会资助, 第四完成人.  19. 污染物在渤海中的行为预测. 与英国Cardiff大学合作研究,英国驻华大使馆文化教育委员会资助, 第四完成人.  20. 渤海湾水质模型研究. 与英国Bradford大学合作研究, 英国驻华大使馆文化教育委员会资助, 第五完成人.  教育部高校建设项目  21. 复杂流动数值模拟. 天津大学211工程 , 第二完成人.  22. 近岸海域生态环境和富营养化研究. 天津大学211工程 , 第二完成人.  23. 流体力学数值模拟实验室. 天津大学985项目, 第二完成人.  24. 沿海城市水环境生态修复基础研究. 天南大合作项目, 第六完成人.  工程咨询项目  25. 天津港内外水域水交换特性和水环境预测. 天津港集团公司委托, 第二完成人.  26. 珠江河口及毗邻海域二维水质数学模型计算研究. 环保部华南环境科学研究所, 第三完成人  27. 渤海湾天津海域海水淡化环境影响分析、评估及总量控制研究课题—海水淡化及综合利用工程环境影响数值模拟计算及海水淡化可承受总量研究. 天津市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委托 , 项目负责人  28. 上海洋山港深水港区潮流泥沙动床数学模型试验. 交通部第三航务工程勘察设计研究院委托, 第二完成人.  29. 珠海和通港务有限公司高栏港区石化公用码头波浪数值模拟试验. 珠海和通港务有限公司, 第二完成人.  30. 神华集团黄骅港外航道整治工程波浪数值模拟研究报告. 中交第一航务工程勘察设计研究院, 第二完成人.  31. 东海大桥工程波浪场数学模型论证分析. 上海市政工程设计研究院、交通部第三航务工程勘察设计研究院委托, 项目负责人.  32. 天津市梅江南居住区人工湖流场数值模拟. 天津市松江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委托, 第二完成人.  33. 长江口航道整治工程二期整治建筑物结构设计波浪要素推算. 长江口航道建设有限公司委托, 第二完成人.  34. 三亚白排国际客运深水码头新建工程人工岛波浪场数值模拟. 海南省三亚港务局委托, 第二完成人.  35. 珠海港波浪场数值模拟. 广东省珠海港务局委托, 第三完成人.  代表性论著:  期刊论文  1. Feng, H., Jiang, H., Gao, W., ... Yuan, D., 2011. Metal contamination in sediments of the western Bohai Bay and adjacent estuaries, China.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92(4): 1185-1197.  2. Feng, H., Zhao, H, Zhang, H., ... Yuan, D., 2011. Distribution and assessment of ΣDDT, ΣPCB and ΣPAH contaminants in sediments of western Bohai Bay and adjacent urban-industrial estuaries, China. Global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1(15): 1-13.  3. Li, X., Yuan, D., Tao, J., 2011. Study on application of random walk method to calculate water exchange in large-scale bay. Applied Mathematics and Mechanics, 32(5): 621-634.  4. 袁德奎, 李小宝, 兰鹏程, 2009. 一种新的海滩地下水和地表水耦合计算方法. 海洋通报, 28(6): 106-111.  5. Yuan, D., Lin, B., 2009. Modelling coastal ground- and surface-water interactions using an integrated approach. Hydrological Processes, 23: 2804-2817.  6. 袁德奎, 郑康, 聂红涛, 2008(09). 水沙环境中重金属迁移转化模型的两个解析解. 海洋技术, 27(3): 61-65.  7. Yuan, D., Sun, J., Li, X., 2008. Simulation of wetting and drying processes in a depth integrated shallow water flow model by slot method. China Ocean Engineering, 22(3): 491-502.  8. Yuan, D., Lin, B. and Falconer, R.A., 2008. Simulating moving boundary using a linked groundwater and surface water flow model. Journal of Hydrology, 349: 524-535.  9. Yuan, D., Lin, B. and Falconer, R.A., 2007. A modelling study of residence time in a macro-tidal estuary. Estuarine, Coastal and Shelf Science, 71: 401-411.  10. Yuan, D., Lin, B., Falconer, R.A. and Tao, J., 2007. Development of an integrated model for assessing the impact of diffuse and point source pollution on coastal waters. Environmental Modelling & Software, 22: 871-879.  11. 穆迪, 袁德奎, 陶建华, 2006. 地理信息系统在渤海湾水体富营养化研究中的应用. 海洋技术, 25(1): 73-77.  12. 张殿新, 袁德奎, 陶建华, 2005. 波浪、潮流数值模拟中的网格数字地形的生成及可视化. 港工技术, 2005(4): 5-8.  13. 聂红涛, 袁德奎, 陶建华, 2005. 基于Boussinesq方程的数值波浪水池. 港工技术, 2: 6-8.  14. 袁德奎, 林斌良, 陶建华, 2004. 波浪作用下污染物的混合和离散. 水利学报, 8: 76-80. (EI: 04458452686)  15. Yuan, D., Lin, B., Xiao, H., 2004. Parabolic Wave propagation modelling in orthogonal coordinate systems. China Ocean Engineering, 18(3): 445-456.  16. 袁德奎, 何磊, 陶建华, 2004. 平面二维流场中质点运动的可视化. 海洋通报, 23(5): 77-81.  17. 杨祖声, 袁德奎, 陶建华, 2004. 波浪计算可视化的研究. 海洋技术, 23(1): 22-26.  18. Yuan, D., Tao, J., 2003. Wave forces on submerged, alternately submerged and emerged semi-circular breakwaters. Coastal Engineering, 48: 75-93.  19. 袁德奎, 徐杰, 陶建华. 基于人工神经网络方法求解半圆型防波堤波浪力. 港工技术, 1: 1-3.  20. 袁德奎, 陶建华, 2002. 半圆型防波堤波浪力的计算方法. 中国港湾建设, 2: 11-15.  21. 袁德奎, 陶建华, 2000. 用Level-Set方法求解具有自由表面的流动问题. 力学学报, 32(3): 264-271.  会议论文  22. Wang, Y., Yuan, D., Nie, H. Numerical simulation of sediment transport in Bohai Bay. Proceedings of 2011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Water Resource and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ISWREP2011), May 20-22, Xi'an, China, Vol. 02: 1012-1015 (EI: 20113014187233).  23. Liu, B., Li, X., Yuan, D. Modeling water exchange using random walk method and its application in Tianjin coastal region. Proceedings of 2011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Water Resource and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ISWREP2011), May 20-22, Xi'an, China, Vol. 02: 1016-1019 (EI: 20113014187234).  24. Liu, B., Yuan, D., Lv, Y. Study on capacity of sea water desalination in Tianjin coastal zone. Proceedings of the 9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Hydroinformatics, September 7-10, 2010, Tianjin, China, 617-624.  25. Nie, H., Yuan, D., Tao, J. Numerical study on sediment transport in western Bohai Bay. Proceedings of the 9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Hydroinformatics, September 7-10, 2010, Tianjin, China, 625-632.  26. Li, X., Yuan, D., Sun, J., Tao, J. Simulation of land reclamation's effect on the water exchange in Tianjin coastal area. 4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Bioinformatics and Biomedical Engineering, iCBBE 2010, June 18, 2010 - June 20, 2010, Chengdu, China (EI: 20103613207824)  27. Xiang, X., Yuan, D., Tao, J. Eutrophication prediction model of bohai bay based on optimized support vector machine. 4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Bioinformatics and Biomedical Engineering, iCBBE 2010, June 18, 2010 - June 20, 2010, Chengdu, China (EI: 20103613207819)  28. Ma, L., Yuan, D., Tao, J. Prediction of Ground Water Level Based on DE-BP Neutral Network. Proceedings of 2009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Information Application Technology, Vol. I: 258-261, 2009. Wuhan, Peoples R China, July 04-05, 2009. (ISTP: BMZ96)  29. Ma, L., Yuan, D., Tao, J., et al. DE-BP Neural Network and Its Application in Regime Prediction of Groundwater Quality. Proceedings of 2nd ISECS International Colloquium on Computing, Communication, Control, and Management (CCCM 2009), Vol. II: 548-551, 2009. Sanya, Peoples R China, August 08-09, 2009. (ISTP: BNA10)  30. Yuan, D., Lin, B. Modelling beach water level fluctuations using an integrated ground- and surface water model. Proceedings of the 8th Internatioanl Conference on Hydro-Science and Engineering, editors, S.S. Wang, M. Kawaharan, Nagoya, Japan, September, 2008, 1789-1796.  31. Li, X., Yuan, D., Sun, J., 2008. Simulation of water exchange in Bohai bay. Proceedings of 16th IAHR-APD Congress and 3rd Symposium of IAHR-ISHS, Nanjing, China, 1341-1346. (ISTP: BKO17)  32. 袁德奎, 吕迎雪, 孙健, 陶建华, 2008. 用关联矩阵研究天津港的水交换. 第二十一届全国水动力学研讨会暨第八届全国水动力学学术会议暨两岸船舶与海洋工程动力学研讨会文集, 济南, 922-927.  33. 袁德奎, 张殿新, 李小宝, 陶建华, 2007. 潮流数值模拟中两种动边界处理方法的比较. 第二十届全国水动力学研讨会文集, 太原, 273-278.  34. Yuan, D., Lin, B., Tao, J. and Sun, J., 2007. Pollutant transport and mixing in water wave field. Proceedings of 32nd Congress of IAHR, Venice, Italy, A1.a-004-O, 252.  35. 刘长根, 袁德奎, 陶建华, 2001. 浅水非线性水波的数学模型及其在工程中的应用. 第十届海岸工程学术讨论会论文集, 丹东, 263-268.  36. Tao, J., Yuan, D., 2001. Numerical simulation of the wave forces on semi-circular breakwaters. Proceedings of the 1st Conference of Asian and Pacific Coastal Engineering 2001 (APACE2001), Dalian, China, 658-663.  37. Yuan, D., Lin, B., Tao, J. and Falconer, R.A., 1999. Verification of a numerical model using field monitoring data for modelling Bohai Bay. Proceeding of the 28th IAHR Congress, Graz, Austria, 346.
  • 夏振炎
  • 姓名(中文/汉语拼音) 夏振炎  职称 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职务  专业 流体力学  所在系、所 力学系  通讯地址 天津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力学系,300072  电子信箱 xia_zhy@tju.edu.cn  办公室电话 +86(0)22 27405386  传真 +86(0)22 27405386  主要学历:  2007年获得流体力学博士学位  主要研究方向:  1. 流动显示与流体测量技术  2. 湍流及其控制  3. 多相流及其测量与控制技术  4. 流动稳定性  主要学术兼职:  担任第九届中国空气动力学会流动显示专业委员会委员。  主要学术成就、奖励及荣誉:  主要科研项目及角色:  在研项目:  1.作为项目负责人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基于瞬态三维层析技术的湍流相干结构特征及其控制机理的实验研究(10872145)”;  2.作为项目组主要成员参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资助项目“尾迹引起的边界层旁路转捩机理及其控制的实验研究(10832001)”;  3. 作为项目负责人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基于四维时空测量的对冲射流界面稳定性和破碎机理及控制的实验研究(11172205)”。  代表性论著:  [1]. XIA ZhenYan, JIANG Nan, TIAN Yan,WANG YuChun,Experimental study on the local similarity scaling of the turbulence spectrum in the turbulent boundary layer, Science in China Series G, 2009,52( 6):900-908 (SCI: 448GX,EI:20092612156614)  [2]. Zhen-yan XIA , Yan TIAN, Nan JIANG. Wavelet spectrum analysis on energy transfer of multi-scale structures in wall turbulence. Appl. Math. Mech. -Engl. Ed. 30(4), 435–443 (2009) (SCI: 431CS,EI:20091812057782)  [3]. 夏振炎,姜楠,王振东,舒玮,“吹吸扰动对壁湍流相干结构的影响”,《力学学报》,2006,38(6):741-748.(EI: 070310372694)  [4].Li-Ping He, Meng-Zheng Zhang, Qing Du, Ning Liu, and Zhen-Yan Xia. Large Eddy Simulation of Atomization Process of Non-Newtonian Liquid Jet. Adv. Sci. Lett. Vol. 5, 2012. (SCI)
  • 汪健生
  • 姓名(中文/汉语拼音) 汪健生  职称 副教授  职务 系主任  专业 工程热物理  所在系、所 热能工程系,中低温热能高效利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通讯地址 天津大学机械工程学院热能系,300072  电子信箱 jsw@tju.edu.cn  办公室电话 +86(0)22 27890053  传真主要学历:  1980.9~1984.9 天津大学热能工程系内燃机专业学习,获工学学士学位;  1989.9~1992.3 天津大学热能工程系工程热物理专业学习,获工学硕士学位;  1992.3~1995.3 天津大学力学系流体力学专业学习,获工学博士学位;  主要学术经历:  1984.9~1986.4 机械部工程机械研究所  1986.5~1989.7 江苏理工大学流体工程研究中心  1995.7~1997.9 天津大学功力机械与工程热物理博士后流动站  1997.9~ 天津大学机械学院热能工程系  主要研究方向:  1. 流动控制与强化传热  2. 计算传热学与计算流体力学  3. 地热发电及新型动力循环  4. 太阳能利用技术(以太阳能驱动的斯特林动力装置)  5. 强化传热元件  主要讲授课程:  1. 工程热力学  2. 传热学  3. 热能动力学科前沿进展  4. 热能工程实验  主要学术兼职:  天津市电力学会锅炉专委会副主任  主要学术成就、奖励及荣誉:  主要科研项目及角色: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1碳氢化合物混合工质替代HCFC22的研究,项目编号:59976025,2000~2002,排名第2。  2 植物性材料红外辐射宏观与微观强化传热传质机理研究,项目编号:59576012,1996~1998,排名第3。  3 舌体传热与中医舌诊的机理研究,项目编号:59976026,2000~2002,排名第3。  4 新型高效干燥过程的超常传热传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项目编号:59736130,2000~2002,排名第5。  5 含相变微粒流体自然对流传热与动力学特征研究,项目编号:50566065,2005~2008,排名第3。  国家“863”项目:  1 高利用率农业地热供热系统关键技术研究,排名第5。  2 海水温差发电技术研究,排名第5。  3 高效传热普及模式地热井下换热器,排名第2。  国家重点科技项目(攻关)计划:  地热能利用技术,98-A17-05-02,1998~2000,排名第2。  完成项目(负责人):  1湍流相干结构被动控制用于强化传热与流动减阻的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2 滨海新区地热资源可循环利用技术开发与规范研究,天津市科技发展计划项目。  在研项目:  1. 天津市科技支撑计划重点项目,废弃石油井改造地热井关键技术研发与应用,项目经费:80万元,2011~2014。(项目负责人)  2. 国家“863”项目,“干热岩发电及综合评价关键技术研究”,项目经费:528万元,2012~2014。(项目负责人)  3.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热电材料多尺度结构中传热规律及高效热电转换机理,2011.01~2013.12,参加人。  代表性论著:  近期(第一作者):  1 关于中高温热泵试验中的几种特殊现象,太阳能学报,Vol.26(1):63-68,2005  2半椭圆涡流发生器强化传热机理的研究,机械工程学报,Vol.42(5):160-164,2006  3小尺度涡流发生器强化传热的数值模拟,化工学报,Vol.58(7)1648-1654,2007  4斜截椭圆柱式涡流发生器强化传热的大涡模拟,机械工程学报,Vol.43(10):55-61,2007  5小尺度涡流发生器强化传热机理的研究,工程热物理学报,Vol.28(2).61-64,2007  6 Characteristics of Heat Transfer and Flow on a Surface With Small-Scale Concave Spherical Pits, Micro/Nanoscale Heat transfer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ASME),2008  7 管道节流过程中气蚀的数值模拟,机械工程学报,Vol. 44(12):100-104, 2008  8 The characteristics of heat transfer and flow on a surface with small scale V-shape groove, ASME 2009 Micro/Nanoscale Heat and Mass Transfer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9 Numerical investigation of heat transfer enhancement on a small scale vortex generator, ASME 2009 Micro/Nanoscale Heat and Mass Transfer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10 水平槽道内几种周期性结构的传热与流动研究,机械工程学报,Vol.47(18).144-151,2011  11 Flow and heat transfer characteristics in a channel periodically fitted with blocks and inclined plates, Applied Mechanics and Materials, v 66-68, p 299-306, 2011  12 槽道流动与传热的主动控制模式,机械工程学报,Vol.47(24).104-110,2011  13 周期性沟槽通道内自激振荡流及换热特性,化工学报,Vol.63(2).408-415,2012
  • 戴传山
  • 姓名(中文/汉语拼音) 戴传山  职称 教授、博导  职务  专业 工程热物理  所在系、所 热能与制冷工程系  通讯地址 天津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地热中心,300072  电子信箱 csdai@tju.edu.cn  办公室电话 +86(022) 27401830  传真 +86(022)27401830  主要学历:  1981年-1985年:天津大学热物理工程系工程热物理专业,获工学学士  1985年-1988年:哈尔滨工业大学动力工程系工程热物理专业,获工学硕士  1999年-2003年:日本冈山大学工学部机械工学科,获工学博士  主要学术经历:  1988年硕士毕业至今:天津大学热能与制冷工程系地热研究培训中心  1990年7月-11月:新西兰奥克兰大学地热热储学进修  1992年4月-10月:冰岛联合国大学地热热储学进修  主要研究方向:  1、复杂流体与相界面传热传质;  2、多尺度流动与传热;  3、低焓能源转换与利用  主要讲授课程:  多相流与传热(研究生课, 32学时)  能源管理与规范(本科生课, 24学时)  主要学术成就、奖励及荣誉:  主要科研项目及角色:  1、“高效传热普及模式地热井下换热器”国家863课题 (2008-2010),项目负责人  2、“微纳米颗粒相在沉积砂岩层内的运移特征及热效应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010-2012),项目负责人  3、“含相变微粒流体的内空间自然对流传热及动力学特征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006-2008),项目负责人  4、“含相变微粒流体的自然对流稳定性问题研究”,教育部归国留学人员启动基金(2004-2006),项目负责人  5、“新型太阳能集热系统建筑一体化方案与示范”,天津市社会发展科技项目,(2005-2007),项目负责人  6、“利用地下水空调与热泵系统优化设计”,(2004-2005),企业资助,项目负责人  7、“微管换热器研制”,天津市应用基础重点课题,(2008-2010),项目负责人  代表性论著:  [1] 戴传山,刘雪玲,孙平乐,“地热井下换热器研究进展”,能源研究与信息,2008,24(1)  [2] 陈雁, 戴传山, 赵军, 地埋管地源热泵系统源侧火用分析, 天津大学学报,2009, 42(7), 567-573  [3] Dai C., Inaba H., Neutral Instability and Optimum Convective Mode in a Fluid Layer with PCM Particles, ASME J Heat Transfer, Dec, 2005,127(12)  [4] Dai C., Correlation Methods of Rayleigh-Bénard Convection in a Fluid Layer with Phase Change Material Particles, Modern Phys. Lett. B, 2006  [5] Dai C., Yang L.B., Li W., “Effect of Boundary on the onset of natural convection in a horizontal PCM slurry layer” Journal of Enhanced Heat Transfer, 15, n1 2008  [6] Dai C., Chen Y., Classification of Shallow and Deep Geothermal Energy”, GRC Bulletin, 2008, 32. Geothermal Resources Council  [7] Dai C., Thermal Analysis of Indirect Geothermal District Heating Systems, Geothermics, 26 (1997) 351.  [8] Dai C. and Liang J., Optimum Design and Running of PHEs in Geothermal District Heating, Heat Transfer Engineering, 4 (1999) 52.  [9] Dai C. Wang H., Prediction of bulk density of microencapsuated phase change material slurry, ASME Proceedings of Micro/Nanoscale Heat Transfer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2008  [10] Dai C et al. , An Experimental Simulation on Heat Transfer Characteristics of a Downhole Heat Exchanger, 34th Workshop on Geothermal Reservoir Engineering, Stanford University, Stanford, California, February 9-11, 2009, SGP-TR-187  [11] Dai C, et al, Numerical Simulation of Natural Convection in a Cavity with Vertically Partial Filled Porous Media, 2009 ASME International Mechanical Engineering Congress and Exposition, November 13-19, Lake Buena Vista, Florida, USA  [12] 杨路彪,戴传山, 含相变微粒流体热对流的Galerkin解,工程热物理学报,2007,n28, 121-123  [13] 戴传山, 张永发, 含相变物质流体的自然对流强度评价,化工学报,2006,V57,n2,246-250  [14] 戴传山, 张永发, 孙平乐, 含相变微粒流体层蓄热过程的传热机理研究,太阳能学报,2006,V27, n9,929-933  [15] 戴传山, 张亮, 相变微粒乳液自然对流强化传热与稳定性研究进展, 化工进展, 2009, 28(4), 554-559
  • 王世学
  • 姓名(中文/汉语拼音) 王世学  职称 教授、博导  职务  专业 动力机械及工程  所在系、所 内燃机燃烧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通讯地址 内燃机燃烧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300072  电子信箱 wangshixue_64@tju.edu.cn  办公室电话 022-2740-2567  传真 022-27402567  主要学历:  1986年天津大学热物理工程系学士  1989年天津大学热物理工程系硕士  2002年日本横滨国立大学工学博士  主要学术经历:  长期从事流体传热传质和燃料电池方面的研究工作。1997年赴日本留学,2002年取得博士学位后,先后在日本横滨国立大学(2002.4-2005.3)和日产汽车公司燃料电池研究所(2005.03-2007.12)从事相关的研究和开发工作,2008年回国进入天津大学。  主要研究方向:  1. 相变(凝结与沸腾)换热理论与试验。  2. 多孔介质内的传热与传质。  3. 车用燃料电池的特性及其高效率和小型化。  4. 汽车排气余热发电利用技术。  5.电动汽车电池热管理技术。
  • 李新国
  • 姓名(中文/汉语拼音) 李新国  职称 教授、博导  职务  专业 工程热物理  所在系、所 热能与制冷工程系  通讯地址 天津大学机械工程学院热能系,300072  电子信箱 xgli@tju.edu.cn  办公室电话 +86(0)22 27890058  传真  主要学历:  1981.09-1985.07 天津大学暖通空调专业,本科生,获工学学士  1985.09-1987.07 天津大学工程热物理专业,研究生,获工学硕士  2002.03-2004.09 天津大学工程热物理专业,在职研究生,获工学博士  主要研究方向:  [1] 热力学循环(朗肯循环、卡林那循环)理论与技术;  [2] 流体喷射式流动理论与技术;  [3] 逆循环(制冷与热泵)技术与应用。  主要讲授课程:  [1] 工程热力学(本科生 56学时)  [2] 热交换原理与技术(本科生 32学时)  [3] 能源与环境(本科生 32学时)  [4] 制冷与热泵(本科生 48学时)  [5] 供热工程(本科生 40学时)  主要学术成就、奖励及荣誉:  1、授权发明专利:  [1] 李新国,贾艳敏,采用喷射泵提高低温热源发电能力的系统,ZL200910070578.3。  [2] 李新国,李伟,王健,赵军,管巧丽,太阳能蓄热地源热泵供热水系统,ZL200910068803.X。  [3] 李新国,汪洪军,医疗垃圾热解气化焚烧装置,ZL03130137.1。  2、申请发明专利:  [1] 李新国,胡晓辰,赵翠翠,张琪林,带有液体引射装置的有机朗肯循环发电系统,201210013491.4。  [2] 李新国,赵翠翠,胡晓辰,采用喷射器的卡林那循环发电系统,201110336413.3。  [3] 李新国,胡晓辰,赵翠翠,双级膨胀朗肯循环发电系统,201110333993.0。  [4] 李新国,刘明言,胡晓辰,蒸汽压缩机与高温热泵相结合的蒸发浓缩系统,201110115103.9。  [5] 李新国,李伟,王健,吕强,赵军,王一平,太阳能蓄热与地源热泵组合系统,200810151729.3。  主要科研项目及角色:  [1] 国家863项目:太阳能、蓄热与地源热泵组合供热理论与关键技术,2008-2010,项目负责;  [2] 天津市科技支撑计划重点项目:太阳能与蓄热及与地源热泵组合应用关键技术,2008-2010,项目负责。  [3] 天津市科技发展计划:天津近郊农业有机污染危害及其修复技术的研究,2002-2004,项目负责人;  [4] 天津市科技发展计划:组合型埋地换热器地源热泵与生态能源建筑研究,2001-2003,第2负责人;  [5] 横向项目:梅江会馆地源热泵与太阳能综合利用系统,2005-2006,项目负责人;  [6] 横向项目:天津市梅江生态居住区地源热泵科研工程,2002-2003,第2负责人。  代表性论著:  [1] Xinguo Li, Cuicui Zhao, Xiaochen Hu, Thermodynamic analysis of Organic Rankine Cycle with Ejector, Energy, 42 (2012), pp. 342-349(SCI:954VG、EI:20122015026931)  [2] Xinguo Li,Zhihao Chen,Jun Zhao,Simulation and experiment on the thermal performance of U-vertical ground coupled heat exchanger,Applied Thermal Engineering,2006,26(14-15):1564-1571(EI:06199872532)、(SCI:052WC)  [3] Xinguo Li,Yan Chen,Zhihao Chen,Jun Zhao,Thermal performances of different types of underground heat exchangers,Energy and Buildings,2006,38(5):543-547(EI:06119756657)、(SCI:030RZ)  [4] Xinguo Li,Jun Zhao,Qian Zhou,Inner Heat Source Model with Heat and Moisture Transfer in Soil around the Underground Heat Exchanger,Applied Thermal Engineering,2005,25(10):1565-1577(EI:05118929924)、(SCI:910JE)  [5] Li Xinguo,Thermal performance and energy saving effect of water-loop heat pump systems with geothermal,Energy Conversion and Management,1998,39(3):295-301。(EI:98114437115)、(SCI:YL922)  [6] Li Xinguo,Hu Xiaochen,Jia Yanmin,The Operation Mode and Energy Analyses on Solar-Ground Coupled Heat Pump with Energy Storage,3r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easuring Technology and Mechatronics Automation,ICMTMA 2011,January 6-7,2011,Shanghai,China:882-886(EI:20111313853766)  [7] Li Xinguo,Zhao Cuicui,Jia Yanmin,Increased Low-Grade Heat Source Power Generation Capacity with Ejector,3r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easuring Technology and Mechatronics Automation,ICMTMA 2011,January 6-7,2011,Shanghai,China:390-393(EI:20111313853360)  [8] 李新国,胡晓辰,王健,太阳能、蓄热与地源热泵组合系统能量分析与实验,太阳能学报,2012,33(4):640-646(EI:20122515137756)  [9] 李新国,李伟,郭英利,圆管外石蜡相变蓄热与释热实验研究,工程热物理学报,2009,30(7):1223-1225(EI:20093312251183)  [10] 李新国,李伟,李丽梅,双圆柱坐标下垂直埋管土壤热湿耦合迁移理论模型与数值模拟,太阳能学报,2008,29(9):1067-1071(EI:084511686775)  [11] 李新国,陈志豪,赵军等,桩埋管与井埋管实验与数值模拟,天津大学学报,2005.8,38(8):679-683。(EI:05419405600)  [12] 李新国,赵军,周倩,埋地换热器理论模型与周围土壤温度数值模拟,太阳能学报,2004.8,25(4):492-496。(EI:04508717100)
  • 邓斌
  • 硕士生导师 邓斌 副教授  个人资料  男 ,1979年生。  联系电话:13752590427  电子邮件:dengbin@tju.edu.cn  通信地址:天津大学电气与自动化工程学院,邮编:300072  专业学科: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  主要经历  1997.9-2001.7 天津大学电气与自动化工程学院 自动化系 本科  2001.9-2004.2 天津大学电气与自动化工程学院 控制科学与控制工程 硕士研究生  2004.2-2007.2 天津大学电气与自动化工程学院 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 博士研究生  2005.9-2006.6 香港理工大学 电机工程系 研究助理  2007.2-2009.3 天津大学 电气工程博士后流动站 博士后  2008.9-2009.3 香港理工大学 电机工程系 研究助理  2009.3-至今 天津大学电气与自动化工程学院 教师  研究方向  非线性系统分析与控制;  生物电工学;  神经系统非线性动力学分析;  神经电信息检测与分析;  代表论文  [1] Deng Bin, Wang Jiang, Wei Xile, K. M. Tsang, W. L. Chan, Vibrational resonance in neuron populations, Chaos, 20:013113,2010. (SCI)  [2] Deng Bin, Wang Jiang, Wei Xile, Effect of chemical synapse on vibrational resonance in coupled neurons, Chaos, 19:013117, 2009.(SCI)  [3] Deng Bin, Wang Jiang, Che Yanqiu, A combined method to estimate parameters of neuron from a heavily noise-corrupted time series of active potential,Chaos, 19:015105, 2009.(SCI)  [4] Deng Bin, Wang Jiang, Fei Xiangyang, Chaotic synchronization with gap junction of multi-neurons in external electrical stimulation, Chaos,Solitons & Fractals 2005,25:1185~1192. (SCI)  [5] Deng Bin, Wang Jiang, Fei Xiangyang, Synchronizing two coupled chaotic neurons in external electrical stimulation using backstepping control, Chaos,Solitons & Fractals 2006,29:182~189. (SCI)  [6] Deng Bin, Wang Jiang, Chen Lisong, Chaos analysis and control of the Ghostburster model, Proceedings of the 26th Chinese Control Conference, 2007. (EI)  [7] Wang Jiang, Deng Bin, K.M.Tsang, Chaotic synchronization of neurons coupled with gap junction under external electrical stimulation, Chaos, Solitons & Fractals 2004,22 :469~476. (SCI)  [8] Wang Jiang, Deng Bin, Fei Xiangyang, Chaotic synchronization of two coupled neurons via nonlinear control in external electrical stimulation, Chaos,Solitons & Fractals 2006,27: 1272~1278. (SCI)  [9] Wang Jiang, Deng Bin, Chaotic synchronization of two coupled neurons via nonlinear control, Proceeding of the 24th Chinese Control Conference, 2005,1587~1590.  [10] Wang Jiang, Deng Bin, Fei Xiangyang and Dong Feng, Chaotic Synchronization of Multi-neurons in External Electrical Stimulation, Proceedings of the 2005 IEEE Engineering in Medicine and Biology 27th Annual Conference Shanghai, China, September 1-4, 2005:2103~2106.(EI)  [11] Wang Jiang, Deng Bin et al., Synchronization of chaotic neurons coupled with gap junction with time delays in external electrical stimulation, Chaos, Solitons & Fractals,2008, 35:512( SCI )  [12] 邓斌,王江,基于混沌同步与自适应控制的神经元模型参数估计,山东大学学报,Vol. 37, 19-23, 2007.  [13] Nuo Li, Jiang Wang, and Bin Deng, Feng Dong, An analysis of EEG when a cupuncture with Wavelet entropy, 30th Annual International IEEE EMBS Conference,Vancouver, British Columbia, Canada, August 20-24, 1108-1111,2008.  [14] Liang Xue, Jiang Wang, Bin Deng, Feng Dong, Inhibitory chemical coupling of electronic Morris-Lecar Neuron model and its bifurcation analysis, 30th Annual International IEEE EMBS Conference,Vancouver, British Columbia, Canada, August 20-24, 2461-2464,2008.  [15] Chunxiao Han, Jiang Wang , Bin Deng, Fire patterns of modified HH neuron under external sinusoidal ELF stimulus, Chaos,Solitons & Fractals, 2008.(SCI)  [16] Xile Wei, Jiang Wang, Bin Deng, Introducing internal model to robust output synchronization of FitzHugh-Nagumo neurons in external electrical stimulation, Commun Nonlinear Sci Numer Simulat, 2008. (SCI)  [17] Wang Jiang, Qiao Guodong, Deng Bin, H Variable universe adaptive fuzzy control for chaotic system, Chaos,Solitons & Fractals 24(2005) 1075-1085. (SCI)  [18] Wang Jiang, Qiao Guodong, Deng Bin, Observer-based robust adaptive variable universe fuzzy control for chaotic system,Chaos,Solitons & Fractals 2005,23 :1013~1032. (SCI)  [19] Sun Li, Wang Jiang, Deng Bin, Nonlinear dynamic analysis of electrical signal time series evoked by acupuncture, v 6, WCICA,2004 -Fifth World Congress on Intelligent control and Automation, Conference proceeding, 2004, pp5516-5520. (EI)  [20] Wang Jiang, Zhang Ting, Deng Bin, Synchronization of FitzHugh-Nagumo neurons in external electrical stimulation via nonlinear control, Chaos,Solitons & Fractals , 2007,31:30~38. ( SCI )  [21] 王江,张骅,邓斌,交变电场作用下细胞膜离子通道电流的趋肤效应,天津大学学报,2004, 37(9): 792~796. (EI)  [22] 王江,乔国栋,邓斌,混沌系统变论域自适应模糊控制,天津大学学报, 2005,38(10):847~853. (EI)  [23] 王江,乔国栋,邓斌,变论域自适应模糊控制及其在Chua's 混沌电路中的应用,控制理论与应用,2005  科研项目  主持项目:  (1)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项目:外电场作用下多细胞水平神经元建模与分析(批准号:50707020)  起止日期:2008.1-2010.12  (2) 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特别资助项目:外电场作用下多细胞水平神经元同步分析(批准号:200801212)  起止日期:2009.1-2011.12  (3) 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外电场作用下多细胞水平神经元同步分析(批准号:20070410756)  起止日期:2007.1-208.12  (4) 天津大学青年教师基金:基于无香卡尔曼滤波的多神经元群体放电控制  起止日期:2010-2012  参与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针刺电信息传导与作用规律的研究  (批准号:50537030)  起止日期:2006-2009  获奖情况  项目名称:外电场作用下神经元非线性动力学的研究,天津市自然科学三等奖,2007年,第三完成人。  其他  工程应用:  PLC控制系统  基于数据采集卡的电机测试平台
  • 方红伟
  • 硕士生导师 方红伟 副教授  个人资料  男 ,1977年生。  联系电话:13302193160  电子邮件:hongwei_fang@tju.edu.cn  通信地址:天津大学电气与自动化工程学院,邮编:300072  专业学科:电机与电器  主要经历  1995.09-1999.07 天津大学 电机电器及其控制专业 获学士学位  2001.09-2004.03 天津大学 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专业 获硕士学位  2004.03-2007.03 天津大学 电机与电器专业 获博士学位  2007.04- 天津大学 电气与自动化工程学院 教师  2009.09-2009.12 西班牙加泰罗尼亚理工大学 高级访问学者  研究方向  波力/风力发电系统与控制  飞轮储能电机设计与控制  电机控制与故障诊断技术  代表论文  发表论文近30余篇,近期主要代表论文为:  [1] 方红伟,夏长亮,方攸同,魏熙乐.无刷直流电动机二阶离散平滑滤波器位置伺服控制[J].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2009,29(3): 65-70 (EI: 090811917730).  [2] 方红伟,夏长亮,修杰.定子绕组匝间短路时发电机电磁转矩分析[J].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2007,27(15): 83-87 (EI:072710691997).  [3] 方红伟,夏长亮.基于RS 算法的同步发电机定子绕组内部故障分析和保护[J]. 电工技术学报,2007,22(6): 48-53 (EI:073010707130).  [4] 方红伟,夏长亮,李国平.同步发电机定子绕组匝间短路下电磁转矩与振动分析[J].天津大学学报,2009,42(4): 322-326 (EI: 20092212102192).  [5] Hongwei Fang, Changliang Xia. A fuzzy neural network based fault detection scheme for synchronous generator with internal fault[C]. FSKD’09, 2009, pp.433-437 (EI :20100712715346).  科研项目  主持和参加国家级和省部级项目10余项,其中主持项目如下:  [1]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浮子式无齿轮永磁同步波浪发电系统优化控制与运行分析.  [2] 天津市应用基础及前沿技术研究计划(面上项目):集成式开关磁阻电机飞轮储能系统优化设计与控制研究.  [3] 教育部博士点青年教师项目:非平稳状态直驱式永磁同步风力发电机内部故障诊断与分析.  [4] 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面上项目:无位置传感器开关磁阻微型燃气轮机发电控制系统.  [5] 天津大学创新基金:浮子式无齿轮永磁同步波浪发电系统控制研究.  获国家授权发明专利:  [1] 基于小波变换和Wigner-Ville 分布的整流柜故障诊断,200910068299.3,第1发明人.  [2] 水电解制氢与微型燃气轮机—开关磁阻电机联合发电装置,200910068249.5,第一发明人.  获奖情况  [1]以主要参加者获得2009年度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2008年度天津市科技进步一等奖等奖项.  [2]2009年度和2010年度连续2次获“天津大学优秀本科毕业论文指导教师”称号.  讲授课程  必修课:《电机测控技术》、《电气控制技术》.  选修课:《电机智能控制系统》.  其他  主要社会兼职:  (1) 天津电机工程学会理事,天津市太阳能(可再生能源)学会高级会员;  (2)IEEE Transactions on Industrial Electronics、IEEE Transactions on Power Electronics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电工技术学报等审稿专家.
  • 王继东
  • 硕士生导师 王继东 副教授  个人资料  男 ,1977年生。  电子邮件:jidongwang@tju.edu.cn  通信地址:天津大学电气与自动化工程学院,邮编:300072  专业学科: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  主要经历  1995年9月至1999年7月于山东工业大学电力工程学院本科学习并获工学学士学位;  1999年9月至2001年12月于山东大学电气工程学院学习并获工学硕士学位,导师魏殿杰副教授;  2002年3月至2005年4月于天津大学电气与自动化工程学院学习并获工学博士学位,导师王成山教授;  2005年6月至2007年5月于天津大学电气与自动化工程学院控制科学与工程博士后流动站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合作导师宗群教授;  2007年6月至今,博士后流动站出站留校,在天津大学电气与自动化学院任教,副教授。  2008年9月至12月,英国伦敦帝国理工大学访问学者。  研究方向  电力系统电能质量、分布式发电及微网  代表论文  1. Jidong Wang. Simulation of Three-phase Four-wire Shunt Active Power Filter. Proceedings of Asia-Pacific Power and Energy Engineering Conference, Wuhan, China, March 2009: 1-4(EI: 20093512276799).  2. Jidong Wang. Simulation of Three-phase Three-wire Shunt Active Power Filter. Proceedings of the First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Sustainable Power Generation and Supply, Nanjing, China, April 2009: 1-4(EI: 20101712892014).  3. Jidong Wang, Chengshan Wang. Detection of Power Quality Disturbance Based on Binary Wavelet Transform. Proceedings of IEEE TENCON 2007, Taipei, China, November 2007: 1-3 (EI: 20083211446492).  4. Jidong Wang, Chengshan Wang. Power Quality Disturbance Signals De-Noising Based on Improved Soft-Threshold Method. Proceedings of IEEE TENCON 2007, Taipei, China, November 2007: 1-4(EI: 20083211446483).  5. 王继东. 三相四线制并联型有源电力滤波器的仿真. 天津大学学报, 2007, 第40卷增刊: 95-99(EI: 073310766287).  6. 王继东, 王成山. 电能质量扰动分类的贝叶斯方法. 天津大学学报, 2006, 第39卷增刊: 108-114(EI: 063510092509).  7. Jidong Wang, Chengshan Wang. Bayes Method of Power Quality Disturbance Classification. Proceedings of IEEE TENCON 2005, Melbourne, Australia, November 2005: 1-4 (EI: 072210629817).  8. Jidong Wang, Chengshan Wang. Compression of Power Quality Disturbance Data Based on Energy Threshold and Adaptive Arithmetic Encoding. Proceedings of IEEE TENCON 2005, Melbourne, Australia, November 2005: 1-4 (EI: 072210629818).  9. Jidong Wang, Chengshan Wang. A Classification Method of Power Quality Disturbance Based on Wavelet Packet Decomposition. Proceedings of IEEE TENCON 2004, Chiang Mai, Thailand, November 2004,Vol.c: 244-247(EI: 05489517041).  10. 王成山, 王继东. 基于能量阈值和自适应算术编码的数据压缩方法. 电力系统自动化, 2004, 28(24): 56-60(EI: 05078844418).  11. 王成山, 王继东. 基于小波包分解的电能质量扰动分类方法. 电网技术, 2004, 28(15): 78~82 (EI: 04358328943).  12. Chengshan Wang, Jidong Wang. Locating the Sources of Capacitor Switching Disturbances Based-on Wavelet Transform. Proceedings of IEEE TENCON 2003, Bangalore, India, October 2003,Vol.3: 998-1001 (EI: 04228180697).  科研项目  1.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微网的谐波分析与抑制方法研究,项目编号51007062,2011年1月至2013年12月,项目负责人。  2.广西电力工业勘察设计研究院项目:广西资源金紫山风电场工程接入系统修编(电能质量分析部分),2010年2月至2010年11月,项目负责人。  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基于多Agent理论的分布式发电系统智能控制研究,项目编号50777047,2008年1月至2010年12月,项目主要参与人。  4. 教育部科学技术研究重大项目:分布式能源系统理论与关键技术研究,项目编号306004, 2006年1月至2008年12月,子课题项目参与人。  讲授课程  电力系统基础(本科生)  现代电力系统分析(研究生)  配电系统分析(研究生)
  • 王剑魁
  • 硕士生导师 王剑魁 副教授  个人资料  男 ,1977年生。  联系电话:13672048743  电子邮件:wangjk@tju.edu.cn; jkwang2006@hotmail.com  通信地址:天津大学电气与自动化工程学院,邮编:300072  专业学科: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  主要经历  1996.09-2000.06 山东师范大学数学系 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 本科  2000.09-2003.06 华中科技大学数学系 应用数学专业 硕士  2003.09—2006.06 中科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 系统理论专业 博士  2007.01—2008.04 新加坡国立大学机械系 博士后  2008.05-现今 天津大学电气与自动化工程学院工作  研究方向  1 非线性系统的控制及其应用  2 水下机器人的建模与控制  代表论文  [1] Y. Hong, J. Wang, and Z. Xi, "Stabilization of uncertain chained form systems within finite settling time, IEEE transactions on automatic control", vol. 50, no. 9, pp. 1379-1384, 2005.  [2] Y. Hong, J. Wang, and D. Cheng, "Adaptive finite-time control of nonlinear systems with parametric uncertainty," Automatic Control, IEEE Transactions on, vol. 51, no. 5, pp. 858-862, 2006.  [3] J. Wang, G. Zhang, and H. Li, "Adaptive control of uncertain nonholonomic systems in finite time," Kybernetika, vol. 45, no. 5, pp. 809-824, 2009.  [4] J. Wang, X. Song, Y. Zhao, and G. Zhang, Nonlinear switched diving control for under-actuated autonomous underwater vehicles," in Control Conference (CCC), 2010 29th Chinese, pp. 705-710, IEEE.  获奖情况  2005年 中科院研究生院 保洁优秀博士生奖学金  2005年 中科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 院长优秀奖学金  讲授课程  自动控制理论;现代控制理论
  • 孙立军
  • 硕士生导师 孙立军 副教授  个人资料  男 ,1974年生。  联系电话:27404274-802  传真:27404274  电子邮件:sunlijun@tju.edu.cn  通信地址:天津大学电气与自动化工程学院,邮编:300072  专业学科: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  主要经历  07.4 至今,天津大学电气与自动化工程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05.4—07.4,清华大学精密仪器系仪器科学与技术博士后流动站,从事研究工作;  02.2—05.3,天津大学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专业,攻读博士学位;  99.9—02.3,河北工业大学电机与电器专业,攻读硕士学位;  98.8—99.8,河北省井陉矿务局焦化厂工作;  94.9—98.7,河北理工大学,检测技术与仪器仪表专业学习。  研究方向  面向国家重大需求,用科学的研究方法解决工程中的流量测量难题,注意提炼工程中的科学问题,集中开展流量测量方法与技术研究。  1. 大管径流量测量方法与智能化仪表研究  2. 微小流量测量方法与智能化仪表研究  3. 流量标准装置及其关键部件研究  4. 流量计性能测试与评估方法研究  代表论文  [1] 孙立军,周兆英,张涛,液体涡轮流量传感器叶轮几何参数定量优化方法,仪器仪表学报,2007, 28(3)493-498.(EI: 071610558916)  [2] 孙立军,张涛,赵兵,磁轴承涡轮流量传感器的探讨,仪器仪表学报,2005, 26(8):805-809, 863.(EI:05379361382)  [3] 孙立军,张涛,赵兵,永磁磁轴承数学模型的研究,机械工程学报,2005, 41(4):69-74.(EI:05219118837)  [4] 张涛,孙立军,王军,李刚,内燃机车随车油耗仪的研究,仪器仪表学报,2005, 26(2):152-156,(EI:05139015081).  [5] 孙立军,张涛,李刚,涡轮流量传感器特性的试验研究,机械工程学报,2004, 40(5):184-188.(EI:04368344970)  [6] 孙立军,张涛,李刚,燃油流量高精度计量的研究,计量学报,2004, 25(3):235-240.  [7] Lijun Sun, Tao Zhang, Zhaoying Zhou, Experimental Study on Turbine flowmeter's Performance Measuring Fluids with Different Viscosities, In: Proc. of the 6th World Congress on Intelligent Control and Automation, June 21-23, 2006, Dalian, China.( EI: 071510543501)  [8] Lijun Sun, Zhaoying Zhou, Tao Zhang, Numerical Simulation of Turbine Flowmeter's Three-Dimensional Flow Fields, In: Proc. of the 6th World Congress on Intelligent Control and Automation, June 21-23, 2006, Dalian, China. (EI : 071510542199)  [9] Lijun Sun, Tao Zhang, A theoretical study of the turbine flowmeters with magnetic bearing, American Society of Mechanical Engineers, Fluids Engineering Division (Publication) FED, v 260, Proceedings of the ASME Fluids Engineering Division 2004, 2004, p 635-641. (EI:05289207123)  [10] Lijun Sun, Tao Zhang, Min Yin, Study on the turbine flowmeters with hollow hub rotor, American Society of Mechanical Engineers, Fluids Engineering Division (Publication) FED, v 260, Proceedings of the ASME Fluids Engineering Division 2004, 2004, p 617-623.(EI:05289207121)  科研项目  在研项目: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点项目子课题:热水流量标准装置相关计算及初步设计;(负责)  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委托项目:大口径超声流量计计量性能的数值模拟研究;(负责)  日本SMC公司委托项目:日本SMC产品研发与测试;(负责)  天津大学青年教师B类培养基金:多流束切向涡轮液体微小流量传感器的研究;(负责)  已完成项目:  基于定向出风平衡原理的微型飞行器抗风稳定性研究,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负责)  仿生微型飞行器研究,总装备部创新课题;(主要完成人)  智能椭圆齿轮流量计电子表头的研制,横向课题;(负责)  标准表法常压气体流量标准装置研制,横向课题;(负责)  并联标准表法液体流量标准装置不确定度的实验研究,横向课题;(负责)  内燃机车燃油计量装置设计,北京铁路局横向课题;(主要完成人)  触点电接触失效预测理论的研究,河北省自然科学基金;(主要完成人)  焦炉集气管压力控制方案的优化,河北省企业攻关项目;(主要完成人)  讲授课程  “检测技术基础”本科生学位课;  “过程控制系统”本科生学位课;
  • 李斌
  • 硕士生导师 李斌 副教授  个人资料  男 ,1976年生。  联系电话:022-27406509  电子邮件:libin_tju@126.com  通信地址:天津大学电气与自动化工程学院,邮编:300072  专业学科: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  主要经历  1. 1995.09~1999.07:天津大学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专业,学士学位;  2. 1999.09~2002.01:天津大学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专业,硕士学位;  3. 2002.03~2005.01:天津大学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专业,博士学位;  4. 2005.03~2006.12:天津大学控制科学与工程博士后流动站;博士后;  5. 2006.09~2006.12:英国曼彻斯特大学;电力与电子工程学院;访问学者;  6. 2008.09~2009.09:英国AREVA输配电自动化公司,研究助理;  7. 2006.07~至今:天津大学;电气与自动化工程学院电气工程系;副教授。  现为中国电机工程学会高级会员,IEEE会员。  研究方向  电力系统继电保护  微型电网保护与控制  著作  1. 译《Power System Relaying》,机械工业出版社.  2. 参与编著《电力系统继电保护原理》,中国电力出版社.  3. 参与编著《电力系统继电保护原理与实用技术》,中国电力出版社.  4. 参与编著《运行电工》,中国石化出版社.  代表论文  以第一作者发表论文四十余篇。  [1] 李斌,李学斌, 丁茂生, 等. 同杆双回线环流及方向纵联保护的改进. 电力系统自动化, 2011, 35(8): 103-107.  [2] Bin Li, Xuebin Li, Zhiqian Bo. Unbalanced Circulating Current of Double-circuit Transmission Lines. Asia-Pacific Power and Energy Engineering Conference (APPEEC 2009), March 25-28, 2011, Wuhan, China.  [3] 李斌,范瑞卿, 于绚, 等. 相位相关电流差动保护新原理.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2011, 31(7): 96-101.  [4] 李斌,曾红艳, 范瑞卿, 等. 基于故障分量的相位相关电流差动保护. 电力系统自动化, 2011, 35(3): 54-58.  [5] Bin Li, Xiaohe Tian, Zhiqian Bo. Out-of –step Disconnection Scheme Based on Fuzzy Math. Advanced Materials Research, Volumes 171-172, Volume: Engineering Materials, Energy, Management and Control, pp473-476, Dec. 2010.  [6] 李斌, 贺家李, 常文华, 等. 基于贝瑞隆模型的长线路距离保护. 电力系统自动化, 2010, 34(23): 52-56.  [7] Bin Li, Tao Luo, Zhiqian Bo. Phase Related Current Differential Protection of Three-terminal Transmission Lines. Th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Electrical Engineering and Automatic Control (ICEEAC2010), Volume 4, pp72-76, Nov. 26-28, 2010, Zibo, China.  [8] Bin Li, Tao Luo, Zhiqian Bo. A Novel Principle of Differential Protection of Three-terminal Transmission Lines. AESIEAP 18th Conference of the Electric Power Supply Industry, October 24-28, 2010, TAIPEI, TAIWAN, China.  [9] 李斌, 马超, 贺家李. 基于IEC61850的分布式母线保护,电力系统自动化, 2010, 34(20): 66-70.  [10] 李斌, 范瑞卿, 于绚, 贺家李. 负荷电流对非故障相相间距离继电器的影响.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2010, 30(28): 66-71.  [11] 李斌, 姚斌, 范瑞卿, 李永丽. 接地距离继电器的动作特性与改进. 电力系统自动化, 2010, 34(18): 95-99.  [12] 李斌, 范瑞卿, 贺家李. 电动机磁平衡式差动保护的整定计算. 电力系统保护与控制, 2010, 38(13): 79~82, 93.  [13] 李斌, 于绚, 薄志谦. 含分布式电源的闭环配电网保护方案. 电力系统自动化, 2010, 34(7): 79-84.  [14] 李斌, 薄志谦. 智能配电网保护控制的设计与研究.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2009, 29, 1-6.  [15] 李斌, 薄志谦. 面向智能电网的保护控制系统. 电力系统自动化, 2009, 33(20): 7-12.  [16] Bin Li, Yongli Li, Zhiqian Bo, Andrew Klimek. Design of Protection and Control Scheme for Microgrid Systems. The 44th International Universities’s Power Engineering Conference. September 1-4, 2009, Glasgow, Scotland.  [17] 李斌, 常文华, 赵长兵, 欧阳强, 孙娴. 超高压输电线路接地电抗继电器的研究. 电力自动化设备, 2009, 29(8): 8-12.  [18] Li Bin, Yu Xuan, Bo Zhiqian. Protection Schemes for Closed Loop Distribution Network with Distributed Generator. The 1st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Sustainable Power Generation and Supply. Nanjing, China, 6-7 April, 2009.  [19] Li Bin, Chang Wenhua, He Jiali, Bo Zhiqian. Special Problems in Current Differential Protection Based on Bergeron model. Asia-Pacific Power and Energy Engineering Conference (APPEEC 2009), March 28-31, 2009, Wuhan, China.  [20] 李斌, 马超, 商汉军, 李赵磊, 贺家李. 内桥接线变压器差动保护误动原因分析. 电力系统自动化, 2009, 33(1): 43-46.  [21] Li Bin, Ma Chao, He Jiali, Bo Zhiqian. The Negative-Sequence Distance Protection for UHV Long Distance Transmission Line. The Nin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Developments in Power System Protection. Glasgow, UK, 17-20 March, 2008.  [22] Li Bin, Zhao Shuo, P. A. Crossley, Bo Zhiqian. The Scheme of Single-Phase Adaptive Reclosing on EHV/UHV Transmission Lines. The Nin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Developments in Power System Protection. Glasgow, UK, 17-20 March, 2008.  [23] 李斌, 贺家李, 杨洪平, 黄少锋, 秦应力, 徐振宇. 特高压长线路距离保护算法改进. 电力系统自动化, 2007, 31(1): 43-46, 104.  [24] 李斌, 李永丽, 贺家李. 特高压长线路电容电流对距离保护的影响. 天津大学学报(增刊), 2006.6, vol. 39: 83-89.  [25] 李斌, 贺家李, 郭征, 等. 线路中间带并联电抗器的线路差动保护. 电力系统自动化, 2006, 30(7): 31-36.  [26] 李斌, 李永丽, 贺家李. 一种提取基波分量的高精度快速滤波算法. 电力系统自动化, 2006, 30(10): 39-43.  [27] 李斌, 李永丽, 贺家李. 750kV输电线路保护与并联电抗器动作的研究. 电力系统自动化, 2005, 29(11): 40-44.  [28] 李斌, 李永丽, 陈军, 等. 超高压电力系统并联电抗器匝间短路保护的研究. 天津大学学报, 2005, 38(8): 717-721.  科研项目  1. 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0977061):基于同步测量技术的城市智能电网自适应保护与控制. 2010.1~2012.12.  2. 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0607014):基于线路精确模型的特高压长线路保护与重合闸的研究. 2007.1~2009.12.  3. 天津市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1JCYBJC07600):可再生能源接入条件下微网的模式控制与保护技术. 2011.4~2014.3.  4. 主持广东省教育部产学研结合项目(2008B090500223):高可靠高灵敏的输电线光纤自适应纵差保护原理与装置的研究. 2007.12~2010.12.  5. 主持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项目(2005038152):百万伏级长距离输电线路继电保护理论与技术. 2005~2006.  6. 主持天津大学青年教师基金项目:含有分布式电源的微型电网保护与仿真技术的研究. 2008.10~2010.12.  7. 主持与宁夏电力调度中心合作项目:大型光伏电站对配电网的影响研究. 2008.11~2009.9.  8. 参与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项目(2007AA05Z241):微型电网并网、控制和保护技术. 2008-2010.  9. 参与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项目子课题(2009CB219704):微网及含微网配电系统的保护原理与技术. 2009~2014.  10. 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0477037):750kV及以上输电网保护与控制一体化系统的研究. 2005.1~2007.12.  11. 参与天津市自然科学基金项目(08JCYBJC13500):可再生能源发电系统的并网、控制与保护技术研究. 2008-2010.  获奖情况  1. 2010年度天津市技术发明一等奖:超/特高压电网继电保护新技术的研究与应用.(第3完成人)  2. 2005年度天津市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电力系统单相自适应重合闸的研制.(第2完成人)  3. 2009年度天津大学“十佳杰出青年(教师)”。  讲授课程  本科生: 电力系统保护与控制  变电站综合自动化及微机保护  研究生: 超高压电力系统继电保护  电力系统微机保护  电力系统实时数字仿真  其他  已授权或申请的国家发明专利  1. 输电线路距离保护方法. 专利号:200610013141.  2. 电力系统输电线路单相自适应重合闸. 专利号:200410093917.  3. 超高压输电线并联电抗器的匝间短路保护方法. 专利号:200510013091.  4. 相位相关电流差动保护方法. 申请号:201010165606.2.
  • 李桂丹
  • 硕士生导师 李桂丹 副教授  个人资料  女 ,1975年生。  联系电话:15822450075  电子邮件:lgdtju@tju.edu.cn  通信地址:天津大学电气与自动化工程学院,邮编:300072  专业学科:电工理论与新技术  主要经历  1994.09-1998.07 天津大学自动化学院电机电器及其控制专业本科,获学士学位  1998.07-今 天津大学自动化学院,教师  2001.09-2004.02 天津大学自动化学院电机与电器专业研究生,获硕士学位  2004.09-2009.06 天津大学自动化学院电工理论与新技术专业研究生,获博士学位  研究方向  无线通信网络,电机  代表论文  (1) Guidan Li,Yugeng Sun, etc. A Routing Scheme for Dynamic Event Region Tracking in Wireless Sensor Networks. Proceedings of 2010 ICFCC, v3:100-103.( EI:20104513355007)  (2) Guidan Li, Yugeng Sun, etc. Cluster Restructuring Scheme for Wireless Sensor Networks. Proceedings of The IET CCWMSN07, p763-766, 2007.(EI:20091311975657)  (3) 李桂丹, 孙雨耕等. 基于接收信号强度的无线传感器网络组网协议.计算机工程与应用.2008, 44(24), 4-8  (4) 李桂丹, 孙雨耕等. 分布式无线传感器网络容错事件边界检测, 计算机工程与应用,2009,45(17):28-32.  (5) 李桂丹,王晓远等. 异步电动机转子故障在线检测方法.微电机, 2003, 36(3) ,55-57  (6) 孙雨耕,李桂丹等.基于基站辅助定位的无线传感器网络通信协议. 天津大学学报,2007,40(1),98-103.( EI:071510546899)  科研项目  1.纵向项目  (1)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多物理场混合驱动三自由度球形电机及其控制系统研究,排名第2;  (2)教育部博士点新教师基金资助项目:适应被监测量分布特性的无线传感器网络强动态非均匀部署,排名第3;  (3)天津市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基于脉冲传输的新型传感网络可靠服务机制,排名第5。  2.横向项目  (1)电动车充电桩设计研制,负责人;  (2)BH106船吊机系统改造,排名第2;  (3)受迫振动直动发电系统电控装置研制,排名第3;  (4)电路理论教学资源库:高教社立项,排名第5。  获奖情况  1.2004年获天津大学“第五届青年教师讲课大赛”二等奖  2.“电路网络课程建设”2004年获天津大学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天津市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2005年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  3.“电路教学方法改革”2004年获天津大学教学成果二等奖  4.电路精品课程的建设:2005年获国家级精品课程,  讲授课程  《电路基础理论》、《网络理论导论》、《电工测量》、《线性网络分析》
  • 李洪凤
  • 硕士生导师 李洪凤 副教授  个人资料  女 ,1979年生。  联系电话:13820000483  电子邮件:Lihongfeng@tju.edu.cn  通信地址:天津大学电气与自动化工程学院,邮编:300072  专业学科:电机与电器  主要经历  2002.9-2005.3 天津大学 电气与自动化工程学院 硕士  2005.4-2007.6 天津大学 电气与自动化工程学院 助教  2005.10-2008.9 天津大学 电气与自动化工程学院 博士  2007.7-2011.6 天津大学 电气与自动化工程学院 讲师  2011.7-至今 天津大学 电气与自动化工程学院 副教授  研究方向  电机电磁场分析  新型电机设计及控制  代表论文  1.李洪凤, 夏长亮, 宋鹏.Halbach阵列永磁球形电动机转矩的三维有限元分析[J]. 天津大学学报, 2009, 42(11): 952-958.(EI:20095312588538)  2.李洪凤, 陈浈斐, 柴秀强, 等. 管网叠压供水系统自抗扰控制[J]. 天津大学学报, 2011, 44(5): 406-411.  3.Li Hongfeng, Xia Changliang. Halbach Array Magnets and its  Application to PM Spherical Motor[C]. The 11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Electrical Machines and Systems,2008,3064-3069. (EI:20092712171063,ISTP:BJF14)  4.Li Hongfeng, Xia Changliang, Shi Tingna. Spherical Harmonic Analysis of a Novel Halbach Array PM Spherical motor[C]. 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Robotics and Biomimetics, 2008, 2085-2089. (EI:083411464448)  5.Li Hongfeng, Xia hangliang, Son Peng, Shi Tingna.Magnetic Field Analysis of a Halbach Array PM Spherical Motor[C]. 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Automation and Logistics,2007,2019-2023. (EI: 081211155230)  6.Li Hongfeng,Chen Zhenfei,Chen Wei.Research of Network Pressure-superposed Water Supply System Based on Fuzzy-PID Controller[C]. 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Robotics and Biomimetics, 2009, 1194-1199. (EI:20101712894974)  7.Xia Changliang, Li Hongfeng, Shi Tingna.3-D Magnetic Field and Torque Analysis of a Novel Halbach Array PM Spherical Motor[J]. IEEE Transactions on Magnetics, 2008,44(8):2016-2020. (SCI:425DZ, EI:20083811569)  科研项目  主持的科研项目  1.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基于运动解耦的永磁球形电机空间定位控制策略研究  2.天津市应用基础及前沿技术研究计划:Halbach阵列永磁球形电机空间定位的控制策略研究  参与的科研项目  参与的科研项目  1.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具有三自由度的Halbach阵列永磁球形同步电动机研究  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直驱式永磁风力发电系统功率输出与运行 稳定协调控制  3.天津市科技计划项目:变速恒频双馈风力发电机自抗扰控制系统研究  4.天津电气传动设计研究所合作项目:中压变频调速系统仿真研究  获奖情况  1.天津市科技进步一等奖一项,2008  2.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一项,2009  3.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一项,2010  讲授课程  1.电气工程学概论  2.电工学实验
  • 刘丽萍
  • 硕士生导师 刘丽萍 副教授  个人资料  女 ,1979年生。  联系电话:15902268453  电子邮件:lipingliu@tju.edu.cn  通信地址:天津大学电气与自动化工程学院,邮编:300072  专业学科:电工理论与新技术  主要经历  1996.07-2000.07 沈阳航空工业学院机械制造工艺与设备专业本科,获学士学位  2000.09-2003.03 浙江大学机械能源与工程学院力学专业硕士研究生,获硕士学位  2003.03-2006.12 浙江大学信息学院控制科学与工程专业博士研究生,获博士学位  2007.04-2009.06 天津大学电气与自动化工程学院 讲师  2009.06-至今 天津大学电气与自动化工程学院 副教授  研究方向  无线传感器网络、网络优化、智能信息获取等  代表论文  1. Liping Liu, Feng Xia, Zhi Wang, et.al, Deployment Issues in Wireless Sensor Networks, Lecture Notes in Computer Science, 13-15,Dec 2005:239-248. (SCI:BDP31)  2. Liping Liu, Yugeng Sun, Zhi Wang. CTCOMSN: Collaborative Target Coverage Optimization in Mobile Sensor Networks. The IET CCWMSN07:636-639, 2007. (EI:20091311980375)  3刘丽萍,张强,孙雨耕.无线传感器网络多目标关联覆盖,天津大学学报, vol.42(6):483-489,2009. (EI:20093012214329)  4. 刘丽萍,李桂丹,王智等.无线传感器网络多重覆盖算法,天津大学学报,vol.42(4):309-315,2009.(EI: 20092212102190)  5. 刘丽萍,王智,孙优贤.无线传感器网络连接问题研究,兵工学报,vol.28(9):1096-1102,2007.(EI: 20074710936239)  6. 刘丽萍,王智,孙优贤,无线传感器网络部署及其覆盖问题研究, 电子与信息学报2006.9,vol.28(9):1752-1757.(EI: 064610239595)  7. 刘丽萍,王智,孙优贤,无线传感器网络中的资源优化,传感技术学报2006,6,vol.19(3):917-925. (EI: 20063310071910)  8. 刘丽萍,李桂丹,王智等.能量有效的无线传感器网络协同覆盖,计算机工程与应用, vol.44(34):31-34.2008.  9. 刘丽萍,曹锋,王智等,基于嵌套网格的无线传感器网络节能部署,信息与控制,2006.4,vol.35(2):154-161.  10. Liu Li-Ping, Xia Feng, Wang Zhi, et.al, Optimization Issues in Energy Constraint Wireless Sensor Networks. PCC2005, 26-28, Oct. 2005, Kunming China.  科研项目  主持项目:  1.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61104208)“非友好环境下基于网络连通特性的无线传感器网络定位机制”(2012.01-2014.12)  2. 教育部博士点新教师基金资助项目(200800561053)“适应被监测量分布特性的无线传感器网络强动态非均匀部署”(2009.01-2011.12)  3.天津大学青年教师培养基金(2010.01-2012.12)  此外,作为指导教师指导国家大学生创新计划项目(081005613)“基于局部物理梯度的无线传感器网络目标搜索机制研究”(2008.10-2010.10)  作为项目主要参与人参与国家自然基金、863计划、广东省重点项目等4项、西门子中国研究院纵向课题1项。  讲授课程  电路基础  其他  学术活动:  国内核心EI检索期刊《电子与信息》学报审稿人  国际SCI检索期刊《Wireless Communications and Mobile Computing》 审稿人  国际SCI检索期刊《sensors》审稿人  The 1st IEEE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n Mobile Cyber-Physical Systems (MobiCPS 2010) PC Member  The 3rd IEEE/ACM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yber, Physical and Social Computing (CPSCom2010) PC Member  The 2010 IEEE/ACM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Green Computing and Communications (GreenCom 2010) PC Member
  • 许燕斌
  • 硕士生导师 许燕斌 副教授  个人资料  女 ,1978年生。  电子邮件:xuyanbin@tju.edu.cn  通信地址:天津大学电气与自动化工程学院,邮编:300072  专业学科: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  主要经历  2001年7月毕业于天津大学电气与自动化工程学院自动化专业,获工学士学位;2004年3月获得天津大学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专业工学硕士学位,留校任教。2009年9月获得天津大学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专业博士学位。  研究方向  主要从事过程层析成像、多相流参数检测技术、生物测量方向研究。  代表论文  [1] Yanbin Xu, Huaxiang Wang, Ziqiang Cui, Feng Dong, Yong Yan, Separation of gas-liquid two-phase flow through independent component analysis, IEEE Transactions on Instrumentation & Measurement, 2010, 59(5): p1294-1302 (SCI 579ZN, EI 20101612857864).  [2] Xu Yanbin, Cui Ziqiang, Wang Huaxiang, Dong Feng, Chen Xiaoyan, Yang Wuqiang, Independent component analysis of interface fluctuation of gas/liquid two-phase flows - experimental study, Flow Measurement and Instrumentation, 2009, 20(6), p220-229 (SCI 520DU, EI 20094212383486)  [3] Dong Feng, Xu Yanbin, Hua Lei, Wang Huaxiang, Two Methods for Measurement of Gas-Liquid Flows in Vertical Upward Pipe Using Dual-plane ERT System, IEEE Transactions on Instrumentation and Measurement, 2006, Vol.55, No.5, pp.1576-1586. (SCI 087QD, EI 20064110156764)  [4] Dong Feng, Xu Yanbin, Xu Lijun, Hua Lei, Qiao Xutong, Application of Dual-Plane ERT System and Cross Correlation Technique to Measure Gas-Liquid Flows in Vertical Upward Pipe, Flow Measurement and Instrumentation, 2005, Vol.16, No.2-3, pp.191-197. (SCI 936VL, EI 05239143805)  [5] 许燕斌,王化祥,崔自强,基于独立成分分析的水平管气液两相流分相信息提取,化工学报,2009,60(12):p3012-3018 (EI 20095312588474)  [6] 许燕斌,王化祥,崔自强,水平管气水两相流分相界面识别,天津大学学报,2010, 43(8):p743-748 (EI 20103813251576)  科研项目  正在主持的项目  天津市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11JCYBJC06900)“基于电学层析成像技术的两相流参数测量研究”  参加并完成的主要科研项目  (1)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际重大合作项目“基于 ECT/ERT 双模电学成像技术多相管流测量研究”(批准号:60820106002,2009年1月-2011年12月)  (2)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基于双模成像技术的两相管流检测机理与数据融合研究”(批准号:60472077,2005年1月-2007年12月  (3)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集成式电磁层析成像的关键技术研究”(批准号:60672076,2007年1月-2009年12月)  (4) 国家“863计划”“基于多传感器数据融合的油气水三相流测量”(批准号:2006AA04Z167,2006年12月-2008年12月)  (5)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 “两相管流测量的新方法”(批准号:50276043, 2003年1月-2005年12月)  获奖情况  获2009年度天津市科学技术奖自然科学三等奖(名称:两相流过程截面检测信息提取研究,获奖人:董峰、徐立军、许燕斌、谭超、邓湘)。  讲授课程  自动控制原理A
  • 陈炜
  • 硕士生导师 陈炜 副教授  个人资料  男 ,1977年生。  联系电话:81237141  电子邮件:chen_wei@tju.edu.cn  通信地址:天津大学电气与自动化工程学院,邮编:300072  专业学科:电机与电器  主要经历  2000年-2003年 天津大学 电气与自动化工程学院 获硕士学位  2003年-2006年 天津大学 电气与自动化工程学院 获博士学位  2006年-今 天津大学 电气与自动化工程学院 教师  2009年 芬兰阿尔托大学(Aalto University, Finland),电气工程系,访问学者  研究方向  风力发电机及其控制系统  永磁电动机及其控制系统  代表论文  1. 陈炜, 陈成, 宋战锋, 夏长亮. 双馈风力发电系统双PWM变换器PR控制.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2009, 29(15):1-7. (EI:20092412123210)  2. 陈炜, 肖丹, 王慧敏, 宋战锋, 夏长亮. 双馈风力发电系统空载并网模糊PI控制. 太阳能学报, 2009, 30(6): 794-798. (EI:20093712305012)  3. Wei Chen, Changliang Xia, Me Xue. A Torque Ripple Suppression Circuit for Brushless DC Motors based on Power DC/DC Converters. IEEE ICIEA, 2008, 2:1453-1457. (EI: 083911591237). ISTP  4. Wei Chen, Changliang Xia. Sensorless Control of Brushless DC Motor Based on Fuzzy Logic. WCICA, 2006, 8: 6298-6302 ( EI: 071510543694).  5. Changliang Xia, Wei Chen. Sensorless Control of Brushless DC Motors at Low Speed Using Neural Networks. IEEE ICMLC, 2005, 2: 1099-1103 ( EI: 05509538903).  科研项目  主持的科研项目:  1. 天津市应用基础及前沿技术研究计划(重点项目):无齿轮同步发电机PR协调控制系统  2. 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特别资助):大型永磁风力发电机及其控制系统优化设计与谐振抑制  3. 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直驱式永磁风力发电机转矩控制与主轴谐振抑制策略  4. 天津大学青年教师培养基金:直驱式永磁风力发电机转矩控制策略研究  5. 横向合作项目:叠压供水智能控制系统  作为主要参加人参与的科研项目:  1.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低速大转矩永磁电机伺服系统集成设计关键技术研究  2.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直驱式永磁风力发电系统功率输出与运行稳定协调控制  3.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具有三自由度的Halbach阵列永磁球形同步电动机研究  4. 天津市科技攻关计划(重大项目):基于永磁无刷直流电机的无齿轮电梯曳引驱动系统的研究与应用  获奖情况  天津市产学研突出贡献奖,2005年。  讲授课程  本科生:  电机智能控制系统  研究生:  电机瞬变及能量转换  控制电机  其他  社会兼职:  1. 中国机械工业教育协会电机与电器分委员会 委员  2. 天津市可再生能源学会 副秘书长
详细地址
  • 详细地址:
    天津市南开区卫津路92号
  • 电话:
    %u0030%u0032%u0032-%u0032%u0037%u0034%u0030%u0035%u0034%u0038%u0036
相关推荐
新疆医科大学师资好不好,新疆医科大学师资怎么样 遵义医学院师资好不好,遵义医学院师资怎么样 西北民族大学师资好不好,西北民族大学师资怎么样 兰州大学师资好不好,兰州大学师资怎么样 西南民族大学师资好不好,西南民族大学师资怎么样 西安理工大学师资好不好,西安理工大学师资怎么样
相关专题
[查看更多]
其他地区 热门标签 常见问题

本文内容和图片部分来自网络公开信息,如有侵犯您的版权或著作权请速与我们联系 (在线客服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或给我们发邮件(1078189145@qq.com)), 我们承诺核实后工作时间1小时内删除;2、本文内容、观点以及数据是根据网站大数据算法得来,仅代表本站观点,我们不保证其绝对真实和数据可靠,仅做参考,勿引用做其他用途, 否则因此产生的一切损失和法律后果本站概不承担。3、本文排序、排版、内容组成、设计的知识产权(版权)为城帮网city12580.com所有;转载、引用本文数据内容、排序结果请注明来源“城帮网”, 且要有来源链接指向本文。全文转发或抓取、抄袭本文内容,我们将提起法律诉讼保障本网站权益。